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新动向

2010年11月16日 11:33   来源:东方网   于蕾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全球FDI渐趋活跃,跨国公司全球范围的绿地投资和并购行动逐渐增加。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危机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出现新的动向。

  产业水平转移明显增多

  金融危机对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并没有打破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现有产业转移模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梯次转移,仍然是现阶段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形式。但水平转移在金融危机后日趋增多,这主要源于市场重要性的重新分化和跨国公司力量的此消彼长。一方面,金融危机削弱了发达国家的实力,提升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地位,使得全球市场重要性在区域空间重新分化,跨国公司不得不更重视新兴经济体市场,转移先进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处于经营亏损乃至破产边缘,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公司却因为本国市场未受太大冲击,在资金流动性和经营稳定性方面处于有利地位,这使得前者不得不更多考虑和后者的对等合作,乃至给予后者获得知名品牌和先进技术的更多机会。

  “归核化”战略再度得到重视

  多元化经营和“归核化”战略是跨国公司不同时期采取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上世纪50年代跨国公司多元化战略开始实施,70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战略转换,跨国公司开始实施“归核化”战略。新世纪开始,随着科技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分散风险的需要,多元化战略再次得到跨国公司的重视。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多元化战略形成冲击,过长的产品线成为跨国公司的负累,对跨国公司的现金流动形成很大压力。为摆脱危机,跨国公司纷纷出售与主业关联度较松的子公司和产品线,保留核心业务和产品,凸显核心竞争力,确保资源集中。危机后,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再度得到重视并有所加强。比如,福特公司出售沃尔沃和萨博部分汽车型号及知识产权,雷曼公司出售亚洲业务,都是“归核化”战略再度成为跨国公司主要战略的体现。

  产业链网络分工进一步加快

  跨国公司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往往谋求控制整个生产链,发挥垄断优势,进行垂直整合。金融危机对跨国公司冲击,使得跨国公司难以在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布局,特别是随着全球生产要素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转移,高级要素持续流向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的生产链垂直控制已十分困难。因此,保留利润较高的核心环节成为跨国公司产业链分工的理性选择。危机后,跨国公司在收缩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分工,在技术标准上取得话语权,然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在外包公司间形成竞争,跨国公司则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因此,危机后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网络分工进一步加快,并在组织形式上进行调整,改变产业链条上垂直的所有权关系,更多通过契约形成网络间的外包关系。苹果公司就是通过制订标准,负责产品研发设计,而将部件生产交由三星公司、爱普生、夏普、东芝等公司负责,由富士康等公司进行组装,从而实现产业链网络分工,保留核心竞争优势,并获得最大利润。

  创新投入在部分行业不降反升

  金融危机从宏观环境和微观运行两方面对跨国公司形成变量约束,业务收缩与现金压力导致跨国公司难以进一步扩张,创新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也收到很大抑制。但从危机时消费者支出的减少与产品信息的过度甄别看,却需要跨国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通过新产品推出影响消费者选择,保证跨国公司业务不受金融危机的较大影响。从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历史的变迁来看,从萧条到复苏往往需要通过毁灭式创新,从供给方面对需求形成新的影响。本次金融危机期间和经济增长恢复过程中,不少行业的著名跨国公司不但没有减少创新投入,反而加大了创新力度,有些公司甚至是在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增加创新投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IT行业、环保行业和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在低碳产业方面,跨国公司力求通过技术标准的提出和产品创新抢占新的制高点。比如说,谷歌、微软、苹果、杜邦等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就在这次危机中提前进行创新布局,以期在经济周期的转换中取得主动和先发优势。

(责任编辑:胡可璐)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