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刘戈:跨国公司与大城市的宿命

2016年05月25日 10:51   来源:环球时报   

  最近一篇“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在朋友圈火热。文章大意说华为未来的发展重心可能会从深圳龙岗迁到东莞松山湖,深圳对此要高度重视。华为目前是东莞第一纳税人,在东莞已购置了大片土地,看上去从深圳搬到东莞是分分钟的事。

  华为真的会离开深圳吗?华为官方的回应是:从未有计划将公司总部搬离深圳。实际上,全世界最有名的跨国公司的总部大多依然老老实实待在他们起家的地方,比如麦当劳的总部在芝加哥西郊的橡溪镇上,微软的总部在西雅图东郊的雷德蒙德镇上,奔驰的总部在斯图加特。虽然外国的城市未必有中国城市那么大手笔的优惠,但想必它们中的任何一家想搬到其他城市,也一定会受到敲锣打鼓般的欢迎。但迄今为止,麦当劳没有搬到纽约或迈阿密,微软没有搬到洛杉矶或旧金山。公司总部承载着创始人创业的印记,是公司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公司成长壮大的文化之根,所以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会因为眼前的利害关系搬离。

  但深圳需要担心的另外一个事实是:当公司真正做大做强之后,跨国公司的业务遍布全球,在总部工作的员工占比和产生的产值将越来越小。而如果公司总部所在地的综合成本越来越高,它就自然会把越来越多的业务迁往别处。所以,华为总部可能不会迁出深圳,但可以让总部越来越小,员工人数越来越少,功能越来越简单。龙岗区看重的GDP和税收可能越来越少。

  我在成都参观马士基的全球数据中心时,问过他们一个问题:一家海运公司为什么要把数据中心放在远离港口的二线城市。他们给我的答案是:在成都我用同样的价格可以招收到比在北京上海更优秀的人才;我发同样的工资,他们在这里可以过上比北京上海更好的生活。其实,这就是一家跨国公司会把他们人力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设置在哪里的基本依据。

  华为现在在全球160多个国家一共拥有17万名员工,除了几万名海外员工,多数员工的办公地点还是在深圳的总部及周边。华为的核心资源是这十几万的软件工程师,那么决定华为到底在哪儿的核心因素就只有两条:第一是这个地方是否能够吸引华为想要的年轻人愿意来这个城市就业,第二个因素是他们能不能留得下来。

  第一条对于深圳来说稳操胜券,这个文化多元、生活方便、充满创新动能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有为青年投奔。但第二条现在成了问题,深圳越来越高的房价,即使是高收入群体也会望而兴叹。所以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美国没有户口制度,但人们没有都跑到纽约。大城市的高成本造就了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没有深圳的高成本也就不会有东莞的新机会。这是大城市发展的宿命,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宿命,所以,没什么可改变,也没什么可焦虑的。“反思”可以到此为止。(作者是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