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活动、社会建设活动,都有助于树立公司形象和国家形象。公司形象好了,中国故事才能讲得通、讲得明白。
多年来以低调为标签的华为总裁任正非近日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初次会见国内媒体并接受了南方日报访问。他表示要向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华为”,华为还要培养一批仰望星空的思想家。
华为是中国本土产生的跨国企业巨头,目前其2/3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390亿元,一举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电子企业第一。华为能有今日之成就,不独是华为自身之功,与中国国家经济与政治地位的上升亦有关联,华为在全球各地的发展早已被深深烙上“中国”印记,因此华为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中国国家形象。华为在国际市场的成功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也必然是我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重要成果。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仅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分量越来越重,在政治领域也逐渐扮演不容忽视的作用。华为、中兴以及TCL、比亚迪、珠江钢琴等总部设在广东的企业,他们的国际化征程如火如荼,在投资、生产、销售目的地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伴随着中国符号而得到扩散和提升。但是,中国正在崛起的跨国公司集群有没有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价值,有没有代表好中国形象,有没有为中国外交大格局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国家长远利益与跨国公司经济利益是不是得到了有效、有机的融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任正非提出要培养一批仰望星空的思想家,笔者理解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贡献,更是对输出中国价值观的贡献。世界500强里,中国企业已有95家,这个数目还有可能增加。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来说,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贡献,似乎不显见于公共领域。美国有福特生产法,日本有丰田生产法,这些生产法影响了全球诸多企业。优秀的企业思想能够带来巨大的文化、经营和外交影响力,这正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所在,也是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基石之一。跨国公司的经营无国界,跨国公司本身却始终拥有国家属性。
从输出中国价值观来说,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活动、社会建设活动,都有助于树立公司形象和国家形象。公司形象好了,中国故事才能讲得通、讲得明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运行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外交助力,也需要海外目的地国百姓的理解与配合、帮助。华为在利比亚和美国就发生了不一样的故事。
华为在利比亚是有业务的。利比亚战争发生后,华为没有撤离,利比亚籍员工因政治倾向分成两派,一派留在的黎波里,一派去班加西,双方各自维护各自地区的网络,而中间交火地区的网络,则由华为中国籍员工维护。此举实现了利比亚战争时期网络的安全稳定,赢得了利比亚政治各方及人民群众的尊重。中国企业在战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不仅为企业业务的拓展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宣传作用,也让中国符号得到各方认可,为中利关系的长期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在美国,华为公司的收购策略遭遇了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理由的否决,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出台协议,禁止华为的设备进入美国网络。对于华为来说,以往进入美国可能与技术有关,但在华为技术日臻领先全球的情况下,却又遭遇了“莫须有”的阻挠,除了政治原因以外,还有就是美国主流舆论仍然把中国以及华为、中兴这样的跨国科技公司看作敌人。如果不改变美国主流舆论对中国科技公司的认知,美国老百姓仍然保有这种敌视和怀疑的情绪,即便有开明政治家和企业家出面洽谈合作,也难以扭转大局。任正非在本次专访时也表示,美国打压的不是华为,而是中国。虽然中国科技企业未必一定需要依托美国市场,但若通过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层面的共同发力,影响美国公众看法,扭转美国国内舆情,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风向标。或许这样的尝试需要漫长的时间,但仍具备重大战略价值。
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活动不可能一直停留在“闷声发大财”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地球村”日益变成现实,信息交汇繁杂而迅捷。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社会文化活动与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密切相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外友好不仅需要与各国政府的友好关系,也更加需要取得各国百姓的理解与支持。跨国公司若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既有助于为政府外交助力,也有助于推动自身发展,实现多赢。对于要走向开放的转型期华为来说,这也正是一个重新诠释华为,让世界知晓华为、了解华为、传播华为的良好契机。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