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跨国公司应有效运用公共外交

2014年06月25日 13:58   来源:南方日报   周虎城

  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活动、社会建设活动,都有助于树立公司形象和国家形象。公司形象好了,中国故事才能讲得通、讲得明白。

  多年来以低调为标签的华为总裁任正非近日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初次会见国内媒体并接受了南方日报访问。他表示要向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华为”,华为还要培养一批仰望星空的思想家。

  华为是中国本土产生的跨国企业巨头,目前其2/3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390亿元,一举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电子企业第一。华为能有今日之成就,不独是华为自身之功,与中国国家经济与政治地位的上升亦有关联,华为在全球各地的发展早已被深深烙上“中国”印记,因此华为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中国国家形象。华为在国际市场的成功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也必然是我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重要成果。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仅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分量越来越重,在政治领域也逐渐扮演不容忽视的作用。华为、中兴以及TCL、比亚迪、珠江钢琴等总部设在广东的企业,他们的国际化征程如火如荼,在投资、生产、销售目的地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伴随着中国符号而得到扩散和提升。但是,中国正在崛起的跨国公司集群有没有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价值,有没有代表好中国形象,有没有为中国外交大格局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国家长远利益与跨国公司经济利益是不是得到了有效、有机的融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任正非提出要培养一批仰望星空的思想家,笔者理解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贡献,更是对输出中国价值观的贡献。世界500强里,中国企业已有95家,这个数目还有可能增加。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来说,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贡献,似乎不显见于公共领域。美国有福特生产法,日本有丰田生产法,这些生产法影响了全球诸多企业。优秀的企业思想能够带来巨大的文化、经营和外交影响力,这正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所在,也是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基石之一。跨国公司的经营无国界,跨国公司本身却始终拥有国家属性。

  从输出中国价值观来说,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活动、社会建设活动,都有助于树立公司形象和国家形象。公司形象好了,中国故事才能讲得通、讲得明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运行既需要政府层面的外交助力,也需要海外目的地国百姓的理解与配合、帮助。华为在利比亚和美国就发生了不一样的故事。

  华为在利比亚是有业务的。利比亚战争发生后,华为没有撤离,利比亚籍员工因政治倾向分成两派,一派留在的黎波里,一派去班加西,双方各自维护各自地区的网络,而中间交火地区的网络,则由华为中国籍员工维护。此举实现了利比亚战争时期网络的安全稳定,赢得了利比亚政治各方及人民群众的尊重。中国企业在战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不仅为企业业务的拓展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宣传作用,也让中国符号得到各方认可,为中利关系的长期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在美国,华为公司的收购策略遭遇了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理由的否决,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出台协议,禁止华为的设备进入美国网络。对于华为来说,以往进入美国可能与技术有关,但在华为技术日臻领先全球的情况下,却又遭遇了“莫须有”的阻挠,除了政治原因以外,还有就是美国主流舆论仍然把中国以及华为、中兴这样的跨国科技公司看作敌人。如果不改变美国主流舆论对中国科技公司的认知,美国老百姓仍然保有这种敌视和怀疑的情绪,即便有开明政治家和企业家出面洽谈合作,也难以扭转大局。任正非在本次专访时也表示,美国打压的不是华为,而是中国。虽然中国科技企业未必一定需要依托美国市场,但若通过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层面的共同发力,影响美国公众看法,扭转美国国内舆情,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风向标。或许这样的尝试需要漫长的时间,但仍具备重大战略价值。

  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活动不可能一直停留在“闷声发大财”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地球村”日益变成现实,信息交汇繁杂而迅捷。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社会文化活动与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密切相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外友好不仅需要与各国政府的友好关系,也更加需要取得各国百姓的理解与支持。跨国公司若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既有助于为政府外交助力,也有助于推动自身发展,实现多赢。对于要走向开放的转型期华为来说,这也正是一个重新诠释华为,让世界知晓华为、了解华为、传播华为的良好契机。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刘戈:跨国公司与大城市的宿命    2016年05月25日
  • ·“一带一路”对跨国公司是机遇    2015年09月21日
  • ·借力跨国公司发展自身(图)    2013年04月01日
  • ·企业“走出去”能走多远    2014年03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