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才能把握现代化命运

2010年03月31日 09:23   来源:解放日报   
    ●眼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有没有这场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我们的内生要求。金融危机是压力,也是推力,促使我们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主持人:本报记者支玲琳

    ●嘉宾:尹翔硕(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支玲琳: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这是著名的出口加工基地东莞正面临的现实。近日,当地宣布“2010年东莞将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个结论无论在当地还是在网络上都引起了热议。东莞作为一个转型的生动样本,被我们放大和借鉴着。在您看来,东莞所遭遇的是不是一个全局性的课题?

    尹翔硕:现代化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口。在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后,转变发展方式是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否则,发展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底是靠市场,还是靠行政力量?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还是靠市场的力量。因为发展本身是有规律、有阶段的。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有转型的要求。此时,如果政府能够推一把,会转得更快、更好。但要切记一点,在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善待中小企业,不能一味只讲淘汰。政府要做的,关键是转变自身职能,营造一个公平宽松的环境,促进市场竞争,带动企业的自我提升和转型。当年的香港,不也是从一个个手工作坊做起,变成一间间工厂,然后渐渐才有了自己的专利、商标、品牌。

    支玲琳: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关键时刻,或许东莞的现代化之路刚好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和解剖的机会: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到底怎么转?什么才叫转?

    尹翔硕:关键是在原有行业基础上,扶持激励企业进一步超越。比如东莞的格兰仕,能不能让它做到不仅是销量第一,而且是技术水平第一呢?还有像服装行业,如果我们能研发出一些高精尖的产品,而不只是简单的来料加工,那么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也是以科技带动企业转型。在我看来,产业普遍就地升级,或许比引入一个高科技企业更来得意义重大。

    当然从国家层面来说,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拳头”产品,在战略层面必须对科技创新要有大投入、大思路。但与此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小打小闹”。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一点一滴的技术革新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大创新。这两点并不矛盾。即便是美国,高科技行业的比例又有多高呢?在发展方式转型之路上,不要人云亦云,每个地方都要发展自身既有的比较优势,走自己的路。

    回到上海,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思考的。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马云会选择成都和杭州,而不来上海?我们的短板在哪里?有些人评价说,我们的政府部门办事规范,但可能也因为如此,灵活性缺乏,对企业限制较多。现在有一些教授、工程师搞了一些发明创造,都愿意跑到苏浙这些地方,与当地合作。因为限制少,做起来很容易。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些都是上海在转型之路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地价上升,商务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悄悄从上海“自动”迁出,一些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企业因为同样原因,也在上海的大门前徘徊不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不仅是落在企业肩头的责任,更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场大考。

    支玲琳:经过一场金融危机,其实从上到下,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思想准备已经比较充分。每个地方结合自身的实际,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我们常说,危机也是契机,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伴随着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像东莞这样的出口基地,经历了一场金融危机,人们常常会用“凤凰涅?”来形容。您怎么看?

    尹翔硕: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有没有这场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我们的内生要求。的确,这个世界在经历了大危机、大灾难之后,会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中国去年主要面临的还是外来的压力,危机并非来自自身,更何况我们抵御住了这种压力。金融危机是压力,也是推力,促使我们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金融危机本身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凤凰涅?”的转变。

    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增长方式不转变,那么的确潜伏着大危机。虽然危机会带来大调整,但这是很多人所不愿意看到和经历的,因为这个调整过程会痛苦而漫长。像美国1929年的大危机,直到1939年都还没完全回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一种极端的说法是,如果没有二次大战,美国和欧洲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从危机的泥淖中走出。现在,我们在政策上、思想上的准备已经非常充分,局部也已经开始启动,所以现在不妨从拳头产业、战略性行业做起,期待全面靠科技创新带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那一天到来。

    支玲琳:在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个问题上,您非常强调“利用现有条件”,是这样吗?

    尹翔硕:靠技术进步带动发展方式转变,其实有两种途径。其一是自主创新,也是我们现在非常强调的;其二是模仿,也就是我们学人家的。我认为在现阶段,后者可能同样重要。日本人当年就是紧随美国人的步伐,把美国人的东西拿过来“掰开揉碎”,甚至做得更好,最后在很多领域反而超过了美国。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的“山寨”能力这么强,我认为是好事情。它能够把人家的东西学来,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呢?而且山寨的东西是政府扶持出来的吗?不是,它是市场自己冒出来的。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导它合法化,引导它超越。山寨工厂那么多,但要是有谁能够超越诺基亚、三星,有了自己的品牌,那就是创新。而且千万不要小看小企业,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小企业弄出来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