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2012年01月20日 10:1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北京大学副校长 刘 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影响世界经济进程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关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消弭,而起源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欧债危机,也正考验着欧元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使世界经济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危险。那么,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如何才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从本源意义上讲,就是资金融通,它反映的是货币供求的矛盾运动。基于金融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严重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转。而金融危机在本质上又是货币供求严重失衡的一种表现,是货币供求矛盾被激化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维护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就必须力求实现货币供求均衡。

  张军果所著的《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一书,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中西方货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外经济运行实际,紧紧围绕货币运行和经济运行之间关系这一主线,以社会投资作为研究货币运行和经济运行之间关系的切入点,以新形势下实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为落脚点,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这一复杂而又颇具现实挑战性的课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富有创见性的研究。该书通过对经济运行与货币运行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全方位剖析,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观点,如,关于货币均衡的内涵、关于对我国货币均衡实践的分析与评价等。

  该书的最大特点还在于,作者在研究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问题时,不仅研究了国内货币均衡问题,还研究了国际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问题,尤其是对货币严重失衡的典型案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剖析。不仅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及其给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还对每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的创新性观点包括:第一,国际货币失衡具有严重性,应给予高度关注。作者认为,国际货币运行的失衡,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系统的安全,严重的还会出现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进而导致经济系统运转失灵,出现经济危机。而这种由货币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又会通过国际传导网络,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危机状态。这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第二,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属性是货币供求的严重失衡。作者认为,墨西哥金融危机反映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给该区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所埋下的一些成员国货币失衡的隐患;东南亚金融危机反映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与固定汇率制度在解决货币供求均衡问题上的矛盾;美国次贷危机反映了美国政府错误的货币政策对美国国内货币供求失衡的诱导;冰岛货币危机反映的是冰岛银行业私有化、自由化改革对冰岛货币供求失衡矛盾的催生;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反映的是“社会高福利、政府高支出、居民高消费、社会低储蓄”模式潜在的货币供求失衡性矛盾。第三,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都是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经济原因与政治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都与危机发生国或地区自身存在矛盾有关,外因只是给这种矛盾暴露提供了条件。同时,作者还认为,金融危机虽然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但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看,不仅包含着经济因素,还包含着政治因素,是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国际上,不仅要关注国际金融、经济的发展动向,而且也要高度关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第四,从历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要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就必须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即: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的关系;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开放与金融自主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驱动模式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除此之外,该书对西方经济增长模型的评价、对中外货币供求理论的评价、对经济系统波动性根源的剖析、对我国货币供给统计口径的选择、对实施消费启动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析、对经济增长方式与经营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分析、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对投资和消费区域化排浪式转移的看法等,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