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是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祭日”。6年前,这家已有158年历史的金融巨头走到了尽头,并引发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灾难。6年后,没了雷曼兄弟的华尔街基本恢复如初,美国经济亦是一脸阳光灿烂,甚至债券市场上那些被这家投行坑苦了的无担保债权持有人,也终于拿回了些许“血本”。然而,雷曼兄弟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还在,给投资者留下的心理阴影也无法驱散。
如何加强监管,避免金融机构再次触发系统性风险,是近年来欧美政策制定者亡羊补牢中的核心任务。美国政府以咄咄逼人的“多德-弗兰克法”为执法利器,逐渐强化对华尔街的金融监管,不仅要求超大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还强迫其制定“生前遗嘱”;欧盟则设立了单一监管机制,欧洲央行成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同时积极推动建立银行业联盟,以此避免“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再次绑架纳税人。从全球层面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共同制定并同意实施《巴塞尔协议III》,通过提升资本充足率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促使金融机构自行增强抵御潜在危机的能力。此外,二十国集团(G 20)还打算为全球具有系统性风险的超大银行开出更高标准的流动性覆盖率等诸多条件,以此降低全球经济遭遇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当然,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6年之后,我们还应注意到,全球经济步入了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而抵御这场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也呈现出一些副作用。最为明显的是,在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欧美金融市场正在享受着另一场流动性盛宴,而资产泡沫的破裂风险正在积聚。
国际清算银行(BIS)14日发出警告说,一些主要经济体长期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将令投资者产生“流动性源源不绝的错觉”,从而逐步推升全球资产价格,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隐患。被称为“央行的央行”的BIS之前就曾指出,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不应推迟退出在金融危机时期出台的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尽管很难确保可以平稳顺利地走在政策正常化的道路之上,但退出太晚或者太慢”只会令央行更加被动。
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感到不安的还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该组织在几天前发表的《2014年贸易和发展报告》中警告,发达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政策不同程度地结合了紧缩财政、压缩工资和增发货币等措施,在抑制国内需求的同时还促使资本流入金融领域而非进行生产性投资,导致资产价格在经济增长疲软的情况下大幅上涨,同时导致大量资本外流。贸发会议担忧,当前的形势与导致出现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些情况有部分相似之处,例如不平等加剧和资产泡沫等。
与此同时,欧美银行业蠢蠢欲动,希望通过游说团队的努力来软化管理层的监管决心,阻挠监管法规出台,松一松身上的束缚,这表明貌似成型的安全体系开始遭到侵蚀。据报道,在美国,根据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的统计,在“多德-弗兰克法”要求金融监管机制制定的398项实施细则当中,截至2014年7月仅有208项完成终稿,意味着剩下的48%仍是空谈。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副主席赫尼希近期也批评华尔街11家大银行制定的“生前遗嘱”缺乏可行性,并警告说一旦它们陷入麻烦,有可能把世界引向另一场危机。
正因如此,我们在唏嘘雷曼远去的同时,还要留神一下上轮危机埋下的那些种子。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