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支撑不起中国崛起的大厦

2010年03月31日 09:20   来源:南方日报   李巍
    



    如果今天人民币升值压力跟当年开放市场压力一样,成为一根鞭笞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并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鞭子,那绝对是中国之福。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中国经济过去十多年里的快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市场需求拉动起来的。相反,中国国内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换言之,中国近些年来确实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本国居民却没有完全享受到这些财富,很大一部分被美欧发达国家消费了,换回的则是巨额的、随时有贬值危险的外汇储备。

    1994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实现了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的并轨,官方汇率一次性贬值了33%,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转向出口导向性的经济增长模式;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模式再次得以深化。

    经过15年的时间,中国在去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其结果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一方面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要求享受经济增长的果实;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敌意越来越深,人民币升值压力就是这种敌意的反映,而且今后中国出口的国际环境不会好转只会更加恶劣。扩大内需,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现实。

    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全球引发了针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全面反弹,它最终断送了由英国领导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体系。此后,美国转向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英国此后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国内市场狭窄,过于依赖对殖民地的出口;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乏力,同样是因为出口受挫之后的内需不足。

    这些经验和教训表明,依靠出口拉动经济,是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绝对不可持久。相应地,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不能长期依赖出口。中国有着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市场———这令很多国家十分羡慕,国内市场才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基。

    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大国之后,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接下来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以内需替代部分出口,并且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一个国家如果以低工资与弱势货币扩张出口规模,但同时又依赖进口精密高端产品,纵使创造大量贸易顺差,该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无法提升。中国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期:需要忍痛放弃一些效率不高、利润率低的产业。为国内居民创造福利而非刻意保持贸易顺差,才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那些声称利润率微薄、人民币一升值就要亏本经营的外贸企业,其实并不值得特别同情,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落后。而且,低利润和低工资就算是换来了高就业,对国民所得和社会进步也帮助不大,社会的真正进步是逐渐淘汰低工资的工作,而不断创造大量高工资的就业岗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中国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辩论,其实与上世纪90年代关于入世的辩论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时,很多人担心开放市场之后国内企业将无法承受国际竞争压力。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悲观的预测多数都是错误的———中国的出口不仅大规模增加,而且开放的市场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促进了企业的升级换代,提升了经济增长的品质。

    因此,如果今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跟当年开放市场压力一样,成为一根鞭笞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并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鞭子,那绝对是中国之福。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