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提振出口得靠产业升级转型

2015年09月25日 07: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平

  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呈现持续低迷态势。前八个月中有六个月出口同比负增长,前八个月出口累计同比下滑1.4%。而出口企业的订单也持续走弱,中采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自2014年10月以来便低于荣枯线,8月降至47.7,创30个月新低。

  面对中国出口形势的走弱,今年以来的外贸稳增长政策普遍聚焦于推动贸易便利化。有专家提出,中国外贸出口负增长是由于人民币汇率过于强势,如果政府减少对汇市的干预,让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中国的出口形势将得到根本改观。不可否认,通过汇率快速贬值或许短期内会在出口方面获得些许优势,但中国出口要想真正复苏,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虽然全球出口贸易需求下滑,但中国出口份额在持续上升。中国出口份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一直上升到2014年的12%。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在出口方面占据优势,出口份额曾一度高达10%,但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股市崩盘,银行体系遭受较大的打击,日本经济陷入衰退。

  同时,今年以来各月贸易顺差普遍维持在400亿美元以上,而且仍在不断扩大。虽然这个顺差被指是国内进口需求不足的“衰退型顺差”,但毕竟反映出中国在贸易环节的相对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中国“稳出口”需要致力于产业转型。新加坡经验值得借鉴,1981年起实行“管理浮动”机制,新币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新币进入升值时代,除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出现贬值外,新币一直在对美元走强。1985年新币出现一波贬值,出口增速短暂上升,但之后又回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新币又一次贬值,对出口的提升作用也很短暂。

  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出口份额增速放缓,有效汇率也出现下行趋势。但新加坡马上开始产业转型,发展以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新加坡出口份额仍然保持在2%左右,有效汇率又开始升值。

  笔者认为,产业转型才能稳定出口,汇率走势跟随出口。中国制造要想维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应该由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科技产业转型。而通过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只能收获短暂效果。

  事实上,出口无需贬值刺激,但需要汇率维持基本可控。很多出口企业并不担心人民币汇率是否强弱,但是忧虑汇率波动让人难以捉摸不定。短期汇率波动过大,会使得企业只敢做短期生意,不敢签长期大单,因为一旦汇率波动过频,利润会被吞噬,甚至会出现亏损。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经济下行,就嚷着货币要进一步宽松。一听到出口负增长,就要求人民币汇率主动贬值。似乎出口负增长都是人民币汇率惹的祸。但笔者认为,影响出口增速的主要因素还是外需和竞争力,在外需整体不好的情况下,只能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不可否认,短期汇率波动对出口有些影响力,但长期来看,中国出口要想复苏主要还是要靠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