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在外需有所好转和国内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作用下,出口增速按美元计同比增长14.5%,创17个月来新高。出口增速的继续向好,意义不容低估。
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前些年,大家对出口重要性看得较清楚,但2007年后,随着贸易顺差变大,认识上出现了混乱,一些人把诸多经济问题都归咎于过度依赖出口,把出口多当成了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为-2.9%,负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这使得不少人在讨论和研究经济增长时,越发忽略出口的地位和作用。
出口真的不再那么重要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出口对经济稳定、就业增长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须臾不容轻视。
我国是大国,经济增长的确应主要依靠内需。但主要依靠内需,并不等于可以压缩外需,更不等于放弃外需。可以想象,如果出口持续低迷,那么多外贸企业怎么办?我国制造业出路在哪里?本已严重的产能过剩将面临什么局面?这恐怕是一国经济难以承受的。我国内需与外需失衡,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口太多了,而是内需太少了。更重要的是,外需还与就业、居民收入、国内消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出口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大约3000万人,加上相关配套产业,更高达约1亿人,如果出口掉得厉害,就会产生就业问题,老百姓的钱袋子就会瘪下去,扩大消费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审视出口的作用,不能仅从需求角度去理解。出口对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国际分工和提高效率,保持较高的潜在增长率,也具有独特作用。
其实,别的国家一直对中国制造遍布全球羡慕不已。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包括美欧在内的发达经济体都提出要高度重视重振制造业和出口,奥巴马政府制定了“五年出口倍增计划”。我们应该反思出口的作用,重视出口的战略意义。
重视出口的战略意义,还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出口的主动权在不在我们手里。很多人都觉得,外需主要取决于国际大环境,好坏不容易左右。相对内需而言,这种想法没错,外需的确比内需更难掌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出口上是无能为力的。只要是好的产品、对方需要的产品,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是受欢迎的。对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对我国长期封锁,我们想买也买不到,这个例子说明,出口的主动权在哪需要辩证地看。
从根本上说,出口状况反映的是国内经济结构。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出口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规模虽在增加,但由于大多没掌握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分工地位也不理想。例如,我国生产的信息技术产品中最关键的芯片依赖进口,交通运输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发动机也主要依赖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在出口上的主动权,就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口结构转型不仅仅是企业转型,而且是整个产业的转型。
重视出口的战略意义,还需通过加快改革解开束缚出口增长的“绳索”。比如,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巨大潜力,将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极。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有望增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近30%。然而,眼下跨境电子商务尚面临通关方式滞后,配套法律法规、信用体系不健全,结汇不规范不便利等瓶颈,亟须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把其中蕴藏的潜力释放出来,为出口增长增添新动力。(经济日报记者马志刚)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