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出现了迅猛的增长,以“中国制造”或者“中国加工”为标签的制成品风靡全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瞩目的“世界工厂”,并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然而,高速度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中国虽已成为世界出口大国,但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其制成品结构、产品品质、获利能力等方面远未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出口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驾马车中出口的降速尤其引人关注。中国出口面临着国内生产格局转型与国外消费需求波动的双重困境,中国出口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出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期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与承接国际外包订单,通过在全球生产分割中充当组装者的角色,从而获取出口高速增长。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以及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岌岌可危。中国出口已经走到一个主观上需要转型、客观上不得不转型的十字路口。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中国出口需要重构其国际生产格局,才能实现中国出口增长的重启。
图1:中国工业增加值与出口增速(2004-2014,%)
在2010年中国经济逐步进入到减速通道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在于出口降速高于经济增长降速。如图1中所列示的2004年-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与出口增速中,我们不难发现除去金融危机期间,2011年之前的出口增速均远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但在2012年之后,出口增速滑落至工业增加值增速之下,中国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出口降速过程,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国的贸易崩溃。中国出口降速以及出口增长波动性之大,均深刻地说明中国出口缺乏核心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出口仍然处于国际生产格局与价值体系的底端。这造成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仅获取贸易利益低微,而且在议价能力与贸易影响力上均受到极大的限制。
过去几十年,中国出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加工贸易主导,中国出口厂商通过进口外国中间零部件与原材料,通过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组装生产,再向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中国出口的获益能力严重受到这种贸易模式的制约,大量贸易利益均被外国占有。这仅仅留给了中国庞大的贸易增速与贸易规模,实际上中国出口中由中国自身完成的工序含量仍然较低。这不仅导致中国相关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苹果产品IPAD3为例,富士康作为苹果产品的组装代工工厂在中国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苹果产品组装,并将组装好的苹果产品运送到全世界进行出口。这也就意味着苹果产品的出口均被记在了中国出口的账单中。但如果我们将苹果产品分割为一个个零部件后,我们会发现苹果产品中真正属于中国的部分微乎其微。图2显示了IPAD3主要零部件生产构造及生产地,图中信息显示中国及东亚其他国家完成了苹果产品外部硬零部件的生产,而发达国家垄断了IPAD3中附加值最高的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而中国仅通过三星公司这种跨国公司生产了其中的部分显示屏,中国制造其实大部分是世界制造,中国在其中获取的贸易利益及其低下,并未掌握任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劳动力优势的逐步丧失,苹果产品的组装近些年来已经开始向巴西等其他国家转移。
图2:IPAD3主要零部件生产构造及生产地
OECD与WTO测算了全球主要地区与经济体的出口增加值核算数据,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本文中均表示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中国大陆地区)的增加值含量,在测算的56个国家与地区中仅排到第34名。图3表示2009年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出口中增加值所占比重的跨国比较。图中信息显示:中国出口中本国增加值含量仅占到总出口的67.37%,中国制造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由国外生产环节所贡献,中国的真实出口规模远不像想象的这么大。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其他经济体相比较而言,中国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比重仍然较低,中国甚至低于印度与墨西哥等国家,而中国却高于东亚地区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中国制造的含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3:中国出口中本国增加值所占比重的跨国比较(2009,%)
近些年来,伴随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枯竭,中国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中国出口原来所依赖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步丧失。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甚至许多发展中的非洲国家正逐步接纳由中国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出口已有的增长模式正逐步失灵,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志就在于,中国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正迅速下滑,2012年中国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比重已经下降到42.11%。图4报告了2002-2012年中国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增长情况。2004年前,中国加工贸易增速一直快于一般贸易,是中国出口增长最为活跃的因素。2004年后,一般贸易增速开始超越了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在总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滑。在金融危机之后,加工贸易增速的下降幅度远高于一般贸易的增速,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继续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
图4:中国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增长情况(2002-2012,%)
在国内生产格局转型与国外消费需求波动的双重困境,中国出口很难在短期内得以复苏,而现有的出口模式也需要逐步转型。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在国际市场中,世界仍然无法找到能够完全替代中国制造工厂的经济体。因此,我们能够判断的是,中国出口并不会出现突发性的崩溃,而那些严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工序与区段将会逐步从中国撤出,这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未来的十年内,世界的国际生产格局将会出现又一次大的转型,新的世界工厂将会形成。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在这样一个机遇期所需要把握的是自身的角色与作用。这样一个转型期留给了中国短暂的准备时间,但中国绝不应当仍然停滞在这一阶段,如果中国不能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重构自身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中国出口将很难度过困难期。
面临这样的国际市场格局转变,中国应当至少从两个方面把握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一方面,中国应当逐步将自身的市场潜力作为争夺市场地位的重要筹码。三十年前,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中国除了廉价的劳动力,其他什么都无法与世界竞争。但三十年后的今天,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中国已经逐步由一个大型的制造工厂逐步转变为全球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制造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中国本地市场快速崛起的机遇,以其作为支撑,从而将自身的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在这一点上,华为、小米等移动终端的制造商正在采取这一策略。他们在充分利用中国广阔市场潜力的情况下,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缩小与苹果、三星等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从而逐步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应当利用自身较为健全的产业体系完成自身的价值升级与再造。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最为重要的特征与优势在于,中国基本上在所有行业的最终产品生产上建立了产业体系,囊括了制造业的大部分产品品类,只不过中国在价值体系的位置上处于底端。中国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需要把握住这一优势,从不同的产业与价值体系底端出发,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段与价值链,进而实现已有产业的升级再造,铸就一批能够产生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企业。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