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理解不同时代每一届年轻人

2024-12-06 07:27 来源:北京日报

  “ 专 家 建 议 不 要 苛 责‘00后’”——近日,在某论坛活动中,有专家谈及“00后”时表示,“不是他们不努力,是大家生活的时代不一样,现在的年轻人确实不容易。”这番话引发网友共鸣,不乏年轻人“感动于自己的境遇被理解”。

  这些年,“00后”堪称热搜常驻嘉宾。从“脆皮青年”“反卷达人”,到“这代年轻人没有朝气”“‘00后’,被毁掉的一届”……关于他们的种种,无论个性风格、职业选择、生活习惯,都有太多评说。如此关注度背后,首先当然是这一代人被寄予厚望,但另一面则是——年轻人的言行选择总是被说东道西,这也让不少年轻人直呼“心累”:躲过了爸妈的期许,没躲过舆论场的操心。

  谁人不曾年轻过,也总有人正值年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与理念观念不断改变,有代沟是自然的,老一辈人对年轻人不太理解,甚至彼此有些误解也是正常的。更何况,“00后”不仅是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一代,也生长于全球化、数字化浪潮之中,视野更加宽广、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多元,客观上也加大了代际冲突的可能。刻意放大所谓“离经叛道”,加剧刻板印象,只能说是少见多怪。

  时代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00后”或许不曾体会“物质艰苦”,却并非没有承受现实压力。恰恰相反,快节奏的“社会时钟”之下,升学求职、社交婚恋、养老育儿、价值实现等桩桩件件,哪一样都“压力山大”,哪一道题都需要全新的解答。青春不止一种模样,奋斗不止一种姿态。这些年轻人可能追捧二次元,也在全球传播中国风;可能在游戏里“厮杀”,也在世界电竞大赛中捧回奖杯;可能热衷自黑嚷嚷“躺平”,也在实际工作中挽起裤脚挥洒汗水。“00后”们,正在以他们的方式负起责任,扛起生活和未来。很多路,终究要他们自己走,可能有坎坷、可能会吃亏,但哪一代人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关注年轻人,不应是苛责年轻人。一会儿盖章年轻人“身心脆皮”,一会儿要求年轻人“整顿职场”;一会儿批评“孔乙己脱不下长衫”,一会儿议论“获奖中专生被企业疯抢怎么月薪才七八千”,一些无益甚至无聊的唠叨,对年轻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心理负担。

  当然,对这些“苛责”也不必太过在意,该脱敏的还是要脱敏。事实上,大概没有哪代人在年轻时不曾被“苛责”过。回溯过往,在校园里,谁不曾是老师口中“最难带的一届”?“80后”“90后”,谁不曾喜提“垮掉一代”之类词条?每一代人都在上代人的看不惯和评头论足中成长起来,最终成为栋梁,然后又在他们逐渐老去的过程中对下一代各种看不惯和评头论足——这也是社会演变和进化的常态。

  “后浪”永远奔腾,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一代中国年轻人会“垮掉”。正视每一代人的压力、尊重每一代人的差异、看到每一代人的向上,这是对青春的祝福,也是对未来的祝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宽容理解不同时代每一届年轻人

2024年12月06日 07:27   来源:北京日报   田闻之

  “ 专 家 建 议 不 要 苛 责‘00后’”——近日,在某论坛活动中,有专家谈及“00后”时表示,“不是他们不努力,是大家生活的时代不一样,现在的年轻人确实不容易。”这番话引发网友共鸣,不乏年轻人“感动于自己的境遇被理解”。

  这些年,“00后”堪称热搜常驻嘉宾。从“脆皮青年”“反卷达人”,到“这代年轻人没有朝气”“‘00后’,被毁掉的一届”……关于他们的种种,无论个性风格、职业选择、生活习惯,都有太多评说。如此关注度背后,首先当然是这一代人被寄予厚望,但另一面则是——年轻人的言行选择总是被说东道西,这也让不少年轻人直呼“心累”:躲过了爸妈的期许,没躲过舆论场的操心。

  谁人不曾年轻过,也总有人正值年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与理念观念不断改变,有代沟是自然的,老一辈人对年轻人不太理解,甚至彼此有些误解也是正常的。更何况,“00后”不仅是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一代,也生长于全球化、数字化浪潮之中,视野更加宽广、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多元,客观上也加大了代际冲突的可能。刻意放大所谓“离经叛道”,加剧刻板印象,只能说是少见多怪。

  时代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00后”或许不曾体会“物质艰苦”,却并非没有承受现实压力。恰恰相反,快节奏的“社会时钟”之下,升学求职、社交婚恋、养老育儿、价值实现等桩桩件件,哪一样都“压力山大”,哪一道题都需要全新的解答。青春不止一种模样,奋斗不止一种姿态。这些年轻人可能追捧二次元,也在全球传播中国风;可能在游戏里“厮杀”,也在世界电竞大赛中捧回奖杯;可能热衷自黑嚷嚷“躺平”,也在实际工作中挽起裤脚挥洒汗水。“00后”们,正在以他们的方式负起责任,扛起生活和未来。很多路,终究要他们自己走,可能有坎坷、可能会吃亏,但哪一代人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关注年轻人,不应是苛责年轻人。一会儿盖章年轻人“身心脆皮”,一会儿要求年轻人“整顿职场”;一会儿批评“孔乙己脱不下长衫”,一会儿议论“获奖中专生被企业疯抢怎么月薪才七八千”,一些无益甚至无聊的唠叨,对年轻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心理负担。

  当然,对这些“苛责”也不必太过在意,该脱敏的还是要脱敏。事实上,大概没有哪代人在年轻时不曾被“苛责”过。回溯过往,在校园里,谁不曾是老师口中“最难带的一届”?“80后”“90后”,谁不曾喜提“垮掉一代”之类词条?每一代人都在上代人的看不惯和评头论足中成长起来,最终成为栋梁,然后又在他们逐渐老去的过程中对下一代各种看不惯和评头论足——这也是社会演变和进化的常态。

  “后浪”永远奔腾,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一代中国年轻人会“垮掉”。正视每一代人的压力、尊重每一代人的差异、看到每一代人的向上,这是对青春的祝福,也是对未来的祝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