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扎稳打推动改革取得实绩实效

2025-01-22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对外发布,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加快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年以来,一系列备受瞩目、改革味浓、含金量足的重磅举措出台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紧扣这个主题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改革进程和效果的预期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妄想一蹴而就、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

  随着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面对的更多是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局面,尤其需要在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啃硬骨头。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自觉在大局下思考、行动,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才能推动改革在破立统一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关联度高、协同性强,贯彻落实中既不能单打一、单兵突进,也不能打乱仗、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坚决纠正急于求成抄“近路”、按部就班走“慢路”、顾此失彼行“偏路”的错误观念,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敢战深水区、能闯无人区,哪里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里的疙瘩最难解,就把改革指向哪里。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抓住并用好改革的条件和时机,把握好改革的速度和节奏,在稳扎稳打中不断提高改革的实绩实效。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人民力量为源泉、以人民关切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尺。注重从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务实举措;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注重倾听群众呼声、采纳群众意见、考虑群众感受,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前路上的风险,共同推动改革事业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稳扎稳打推动改革取得实绩实效

2025年01月22日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对外发布,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加快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年以来,一系列备受瞩目、改革味浓、含金量足的重磅举措出台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紧扣这个主题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改革进程和效果的预期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妄想一蹴而就、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

  随着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面对的更多是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局面,尤其需要在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啃硬骨头。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自觉在大局下思考、行动,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才能推动改革在破立统一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关联度高、协同性强,贯彻落实中既不能单打一、单兵突进,也不能打乱仗、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坚决纠正急于求成抄“近路”、按部就班走“慢路”、顾此失彼行“偏路”的错误观念,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敢战深水区、能闯无人区,哪里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里的疙瘩最难解,就把改革指向哪里。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抓住并用好改革的条件和时机,把握好改革的速度和节奏,在稳扎稳打中不断提高改革的实绩实效。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人民力量为源泉、以人民关切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尺。注重从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务实举措;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注重倾听群众呼声、采纳群众意见、考虑群众感受,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前路上的风险,共同推动改革事业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