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以服务“不见外”持续激活入境游市场

2025-01-18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越开放,越蓬勃。如今,“China Travel(中国游)”已经是社交网络上持续霸榜的话题了。继“City不City”之后,“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为海外游客新潮流。

  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6.1亿人次出入境,同比上升43.9%;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过去一年,我国持续扩大的开放诚意,让外国游客“说来就来”成为现实。

  入境游火爆的背后,是免签政策持续扩容、国内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带来的强大吸引力。以往,很多“老外”渴望了解中国的文化、体验中国的美食美景,但碍于语言、支付等问题,很难“说来就来”。现在,有了便捷的应用程序、数字支付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到中国,打开手机一键搞定,语言障碍、支付不畅都不再是问题。

  外国游客在华旅游便利度显著提升,“支付不见外”是很好的例子。上海实现5.7万家商户、8.5万余台终端支持境外银行卡受理;北京率先实现境外银行卡“直刷”乘坐地铁;重庆重点涉外酒店实现外币兑换服务全覆盖。在入境支付措施持续优化的背景下,“老外”纷纷入乡随俗,有的还学会了在手机上领优惠券“薅羊毛”。

  便捷的入境游消费环境,还体现在越来越丰富的入境游供给上。无论是广西桂林推出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游、乡土文化游产品,还是海南三亚为外国游客提供的学习八段锦、体验推拿等康养类旅游服务,针对外国游客的不同需求,“China Travel”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外国游客来得方便、游得舒心,可以更好地感受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中国,也有效激发了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活力。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回暖和入境政策的持续推动,新的一年,中国入境游市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到,加强宣传推介和服务保障,用足用好现有过境免签政策和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并适时进一步优化完善。未来,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不妨继续从细节入手,优化入境游消费环境。比如,完善景区预约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外国语言标识、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等。

  入境游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离不开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合作创新。中国入境游市场的恢复,将为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包容性发展注入动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于文化魅力的感受,世界各国人民都是相通的。除了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之外,还可以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旅产品。如此,才能形成深厚持久的文化传播力和旅游吸引力,让“老外”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爱上“China Travel”。(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非遗春节”打响入境游开门红

     不断擦亮“投资中国”这个金字招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以服务“不见外”持续激活入境游市场

2025年01月1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越开放,越蓬勃。如今,“China Travel(中国游)”已经是社交网络上持续霸榜的话题了。继“City不City”之后,“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为海外游客新潮流。

  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6.1亿人次出入境,同比上升43.9%;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过去一年,我国持续扩大的开放诚意,让外国游客“说来就来”成为现实。

  入境游火爆的背后,是免签政策持续扩容、国内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带来的强大吸引力。以往,很多“老外”渴望了解中国的文化、体验中国的美食美景,但碍于语言、支付等问题,很难“说来就来”。现在,有了便捷的应用程序、数字支付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到中国,打开手机一键搞定,语言障碍、支付不畅都不再是问题。

  外国游客在华旅游便利度显著提升,“支付不见外”是很好的例子。上海实现5.7万家商户、8.5万余台终端支持境外银行卡受理;北京率先实现境外银行卡“直刷”乘坐地铁;重庆重点涉外酒店实现外币兑换服务全覆盖。在入境支付措施持续优化的背景下,“老外”纷纷入乡随俗,有的还学会了在手机上领优惠券“薅羊毛”。

  便捷的入境游消费环境,还体现在越来越丰富的入境游供给上。无论是广西桂林推出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游、乡土文化游产品,还是海南三亚为外国游客提供的学习八段锦、体验推拿等康养类旅游服务,针对外国游客的不同需求,“China Travel”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外国游客来得方便、游得舒心,可以更好地感受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中国,也有效激发了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活力。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回暖和入境政策的持续推动,新的一年,中国入境游市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到,加强宣传推介和服务保障,用足用好现有过境免签政策和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并适时进一步优化完善。未来,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不妨继续从细节入手,优化入境游消费环境。比如,完善景区预约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外国语言标识、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等。

  入境游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离不开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合作创新。中国入境游市场的恢复,将为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包容性发展注入动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于文化魅力的感受,世界各国人民都是相通的。除了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之外,还可以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旅产品。如此,才能形成深厚持久的文化传播力和旅游吸引力,让“老外”真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爱上“China Travel”。(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非遗春节”打响入境游开门红

     不断擦亮“投资中国”这个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