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不宰客,方有回头客

2025-01-23 07:10 来源:北京晚报

  据本报报道,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要求餐饮企业年夜饭须明码标价,不得出现两套菜单;提供外卖打包时,打包费也要明码标价。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也发布通知,要求各餐饮企业年夜饭须明码标价,酒水类及海鲜类不得标示“时价”“时令价”。

  举盏谈笑辞旧岁,人间至味是团圆。一家人吃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是对忙碌一年的犒劳,也是凝聚亲情友情的难得时光。相比在家动手做饭的忙前忙后、忧心口味不周,下馆子吃年夜饭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商家也抓住这一窗口,争相推出形态多样、菜肴丰盛的年夜饭。

  需求“热辣滚烫”之下,要求餐饮商家企业年夜饭明码标价,杜绝“时令价”,是给商家预警,不能趁节“打劫”。春节假期消费活力旺盛,多元需求集中释放。年夜饭一头连着市场神经,一头连着市民游客的消费权益。特殊时间节点上,原材料、劳动力价格、运输时长等成本不可避免会出现波动。商家不是不能调价涨价,而是要遵章守法,诚信经营,提前告知并清晰标注菜品及服务价格,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过去之所以出现“天价年夜饭”“年夜烦”等问题,就是因为某些餐饮商家对消费者搞“两套菜单”“最低消费”“捆绑消费”“套餐固定”等消费套路,把年夜饭当成“宰客饭”,既侵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春节市场秩序。

  小算盘不能乱打,小动作必须叫停。近年来,年夜饭市场出现不少新变化,比如4人餐、6人餐等“小团圆型”年夜饭增加,消费者更讲究年夜饭质价比;线上订单增长,自提外带、年夜饭礼盒成为新宠等。新趋势呼唤新监管理念,监管部门提前多轮次对年夜饭市场发布要求、强化检查,在严禁“时令价”、两套菜单等之外,明码标价的标尺已细化到小份菜、半份菜,以及外卖打包费等,并强调不得隐瞒价格附加条件。提前打预防针,就是提醒商家,任何时候侵害消费者权益都会吃不了兜着走。

  年夜饭,聚的是团圆、甜蜜、祥和,吃的是明白、安心、放心。质优价宜的年夜饭,应该成为春节消费市场的亮点而不是堵点。监管部门强化预警,餐饮商家更应主动对标,自觉自律,杜绝过年宰客的生意经。开门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以诚待客、用心服务。一顿年夜饭,可看作是商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成色的试金石。春节假日质价齐优,赢的是长久的口碑。只要年夜饭真材实料、味美价宜,不宰客、不欺客,何愁没有平时的回头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夜饭不宰客,方有回头客

2025年01月23日 07:10   来源:北京晚报   李松林

  据本报报道,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要求餐饮企业年夜饭须明码标价,不得出现两套菜单;提供外卖打包时,打包费也要明码标价。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也发布通知,要求各餐饮企业年夜饭须明码标价,酒水类及海鲜类不得标示“时价”“时令价”。

  举盏谈笑辞旧岁,人间至味是团圆。一家人吃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是对忙碌一年的犒劳,也是凝聚亲情友情的难得时光。相比在家动手做饭的忙前忙后、忧心口味不周,下馆子吃年夜饭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商家也抓住这一窗口,争相推出形态多样、菜肴丰盛的年夜饭。

  需求“热辣滚烫”之下,要求餐饮商家企业年夜饭明码标价,杜绝“时令价”,是给商家预警,不能趁节“打劫”。春节假期消费活力旺盛,多元需求集中释放。年夜饭一头连着市场神经,一头连着市民游客的消费权益。特殊时间节点上,原材料、劳动力价格、运输时长等成本不可避免会出现波动。商家不是不能调价涨价,而是要遵章守法,诚信经营,提前告知并清晰标注菜品及服务价格,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过去之所以出现“天价年夜饭”“年夜烦”等问题,就是因为某些餐饮商家对消费者搞“两套菜单”“最低消费”“捆绑消费”“套餐固定”等消费套路,把年夜饭当成“宰客饭”,既侵害消费者权益,也扰乱春节市场秩序。

  小算盘不能乱打,小动作必须叫停。近年来,年夜饭市场出现不少新变化,比如4人餐、6人餐等“小团圆型”年夜饭增加,消费者更讲究年夜饭质价比;线上订单增长,自提外带、年夜饭礼盒成为新宠等。新趋势呼唤新监管理念,监管部门提前多轮次对年夜饭市场发布要求、强化检查,在严禁“时令价”、两套菜单等之外,明码标价的标尺已细化到小份菜、半份菜,以及外卖打包费等,并强调不得隐瞒价格附加条件。提前打预防针,就是提醒商家,任何时候侵害消费者权益都会吃不了兜着走。

  年夜饭,聚的是团圆、甜蜜、祥和,吃的是明白、安心、放心。质优价宜的年夜饭,应该成为春节消费市场的亮点而不是堵点。监管部门强化预警,餐饮商家更应主动对标,自觉自律,杜绝过年宰客的生意经。开门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以诚待客、用心服务。一顿年夜饭,可看作是商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成色的试金石。春节假日质价齐优,赢的是长久的口碑。只要年夜饭真材实料、味美价宜,不宰客、不欺客,何愁没有平时的回头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