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运正在进行中,有人还在焦急抢票,盼望早日返乡团圆;有人却在上演“反向春运”,拎着装满年货的包裹从老家来到儿女工作的城市,准备过个“别样年”。
有通信运营商数据分析指出,2024年春运,60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更多老人选择前往子女工作地团聚,他们的目的地多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运整体客流稳中有增,反向客流量将进一步上升。
子女返乡过年是耳熟能详的“传统项目”,其中有乡土情结的缘故,也有中老年人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受限等客观因素。如今,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加之上班族返乡的时间、经济成本较高,而中老年人的时间相对宽裕,且“反向春运”线路往往票源丰富、票价较低,有报告显示,利用春运期间“潮汐”客流特征反向旅行过节最高可节省50%至70%的机票费用。在诸多推力和拉力作用下,“反向春运”正在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中掀起新风潮。
笔者也经历过家中长辈“反向春运”的体验,若说其与返乡过年的最大区别,在于子女需要承担更多责任。老家是长辈熟悉的环境,在那里,有一套既定的、明确的规则,他们心里是有谱儿的,也拿得定主意、做得了决策。这种稳定的预期能让他们产生踏实感,以及“被需要感”。到了大城市,有的长辈连去哪可以买菜都需要一点点学,不仅不再“万能”,甚至有些无措、失落,转而需要子女制造年味。家人团聚之余,他们没有亲戚可以串门,又不便天天宅家里,只能四处走走转转。而带长辈旅游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吐槽,关于“扫兴”,关于兴趣品味、消费观念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