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选座的生意经别“念歪了”

2025-01-15 14: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付云鹏/摄

  近期,一些航空公司以所谓“行业惯例”为由,在选座这一基本服务中引入加价机制,将靠窗、靠过道或前排等座位锁定,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这一做法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和质疑。1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此发声:“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

  航班锁座有其客观原因,比如,有的考虑飞机配重,有的为照顾特殊旅客需求。消费者也不是不明事理,只要锁座、选座规则清晰合理,大多数都能理解。但如今,付费座位“扩围”,前排座位批量“上锁”、连号座位被隔断、过道座位莫名加价……这些操作明显不合理,付费选座的生意经“念歪了”。

  一分价钱一分货,差异化定价对应的是差异化服务。像头等舱和经济舱,两者在定价上有着显著差异,所提供的服务也大相径庭,多数乘客都能接受。而经济舱的服务标准是统一的,乘客在购票时已根据舱位和出行时段支付了费用。若在经济舱还要为座位另行付费,且没有享受到额外服务,显然有失公允。

  退一步说,即便航空公司认为“加价选座”是合理的服务拓展,也应在消费者浏览航班信息时,就清晰地展示不同座位的具体价格。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保障市场公平交易的关键。但现实中,多家航司付费选座规则模糊,既不明确哪些座位需要加价,也不说明加价标准。乘客购票时浑然不知,值机时才发现“隐藏条款”,预算被打乱,心情受影响,对航司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一张机票,既关乎航空公司的营收,也承载着公共责任。座位分配应遵循公平原则,若“先到先得”变成“价高者得”,损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中国消费者协会及时发声,给那些耍歪心思的航空公司敲响了警钟,也提醒了监管部门。事实证明,只有积极创新服务,并且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企业,才能走得长远。(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不能坐视“加价选座”成行业惯例

     “加价选座”争议要靠规则来平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付费选座的生意经别“念歪了”

2025年01月15日 14: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付云鹏/摄

  近期,一些航空公司以所谓“行业惯例”为由,在选座这一基本服务中引入加价机制,将靠窗、靠过道或前排等座位锁定,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这一做法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和质疑。1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此发声:“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

  航班锁座有其客观原因,比如,有的考虑飞机配重,有的为照顾特殊旅客需求。消费者也不是不明事理,只要锁座、选座规则清晰合理,大多数都能理解。但如今,付费座位“扩围”,前排座位批量“上锁”、连号座位被隔断、过道座位莫名加价……这些操作明显不合理,付费选座的生意经“念歪了”。

  一分价钱一分货,差异化定价对应的是差异化服务。像头等舱和经济舱,两者在定价上有着显著差异,所提供的服务也大相径庭,多数乘客都能接受。而经济舱的服务标准是统一的,乘客在购票时已根据舱位和出行时段支付了费用。若在经济舱还要为座位另行付费,且没有享受到额外服务,显然有失公允。

  退一步说,即便航空公司认为“加价选座”是合理的服务拓展,也应在消费者浏览航班信息时,就清晰地展示不同座位的具体价格。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保障市场公平交易的关键。但现实中,多家航司付费选座规则模糊,既不明确哪些座位需要加价,也不说明加价标准。乘客购票时浑然不知,值机时才发现“隐藏条款”,预算被打乱,心情受影响,对航司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一张机票,既关乎航空公司的营收,也承载着公共责任。座位分配应遵循公平原则,若“先到先得”变成“价高者得”,损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中国消费者协会及时发声,给那些耍歪心思的航空公司敲响了警钟,也提醒了监管部门。事实证明,只有积极创新服务,并且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企业,才能走得长远。(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不能坐视“加价选座”成行业惯例

     “加价选座”争议要靠规则来平息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