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在即,有消费者反映,值机时发现若不付费选座,免费可选座位寥寥无几,甚至有时带未成年子女出行也难以选择相邻座位,迫使他们不得不支付选座费。中国消费者协会对此发声:“加价选座”不应成为“行业惯例”。(1月13日央广网)
加价选座或者说付费选座,并非新鲜事。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航司“试水”付费选座,而后发展为一项增值服务——提前锁定特定座位,乘客可凭积分兑换或付费方式优先选择,如此既可满足乘客多元化需求,也能为航司创造增值收入。但如今,前排座位批量“上锁”、连号座位突然隔断、过道座位莫名加价……一些航司不仅在“选座”这一基本服务中引入加价机制,还不断“扩围”付费座位,显然是将付费选座的生意经“念歪了”。
应当说,航司锁座有其客观因素,其座位定价差异化也符合市场规律。比如,有的考虑飞机配重,锁定部分座位可保证飞机重心平衡;有的考虑特殊旅客需求,锁定部分座位以提供特殊服务;还有的考虑线下值机,也需要预留部分座位。一般而言,这部分锁座和选座,或基于客观要求、或出于现实需求,数量不大、规则清晰,并不会太影响乘客的体验感,大多数乘客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但事实上,一些航司为了增收,以“加价选座”为手段,拿“安全飞行”当借口,让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当的座位因“钱”而异,不断挑战着消费者的底线。“锁座”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增值服务变成了靠“锁座”来变相加价,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若不加以遏制,将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