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了一个治理课堂纪律的“好方法”,即让不遵守纪律的孩子戴上“小蜜蜂”,引发网友关注。而后,该账号再次更新视频称自己“被投诉后迫于压力离职”,激起巨大争议。
部分网友同情当事人的遭遇,认为她是一位有方法的好老师,不该遭受不公的待遇;部分网友则指责她模仿自媒体拍段子,丝毫不考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有不少自媒体账号两边拱火,发表博人眼球的言论。
当全网争论是非时,一小部分网友已经开始求证事件的真伪。有人搜索全网的类似视频,指出视频中一名同学与山东一所小学戴“小蜜蜂”视频中的同学有相似之处,随后该学校称“视频博主并非本校老师”。也有多所学校就之前发布的类似视频作出回应,称只是拍段子,已征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同意。
是摆拍还是事实?此人究竟是不是老师?尚无定论。但不少网友已经厌倦了——前有“秦朗巴黎丢作业”消耗了太多的社会信任,再有“网红医生自编自导救人”致账号被永封,最近又有“8个瑞士卷怎么分”挑起群体冲突、“货车撞劳斯莱斯”有摆拍剧本的嫌疑。
不难发现,无论是否坐实“表演”,这类视频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戳中社会痛点,撩拨情绪共鸣;刻意制造话题,扰乱传播秩序;不分青红皂白,激起价值对立……当网友们义愤填膺地代入后,若突然发现是假的、是剧本,很难不感到自己“被耍了”。
主流媒体同样需要反思:自身在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拨开迷雾、还原真相,还是忙于开设相关话题,跟风蹭炒热点?抢发的整合视频固然能第一时间冲上热搜,但也千篇一律令人乏味;推送的“大家对这个话题怎么看”,又怎么凸显价值引领?
目前,有媒体已尝试联系当事人进行采访,但并未收到回应,这是记者的无奈,也是突发热点中常有的情况。但即便不能第一时间把话筒递给当事人,主流媒体也应提醒广大网民理性看待热传的短视频,关注其中的侵权和摆拍的嫌疑。互联网可以“没有记忆”,但主流媒体必须牢记教训。
递出“小蜜蜂”或许是一个博关注的“好方法”:对老师而言,课堂收获了安静,自身收获了流量;对媒体而言,话题蹭到了热点,也省出了求证时间。然而,“小蜜蜂”既是话筒,也是责任:老师手中的“小蜜蜂”本是为了扩大音量、教书育人;媒体手中的“小蜜蜂”也应该用来报道真相、理性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