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新农村蓬勃活力

2024-10-18 07: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展现新农村蓬勃活力

2024年10月18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凌亚涛

  这是一个从80多年前就开始讲述的中国故事。1936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江苏苏州吴江开弦弓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两年后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完成他的社会学著作《江村经济》。费孝通的导师、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这样评价《江村经济》:“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此后,开弦弓村被外界称为“江村”,从这个窗口透出的中国缩影始终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的关注,100多位海外研究者先后在不同年代访问江村这个中国农村样本。

  80多年后的江村是一副怎样的面貌?通过这个窗口,又能向世人传达怎样的新信息?带着这些疑问,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摄制团队来到开弦弓村进行深入调研拍摄,一拍就是8年。摄制团队与村民们四季相伴,记录了他们的梦想、奋斗、挫折、收获,见证了村庄的岁月变迁,向世界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纪录片《江村纪事》被列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重点选题,单集60分钟和3集36分钟版本分别于近期播出。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描述,“开弦弓村是中国蚕丝业的中心之一”。8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历经变化,早已有了全新的模式。《江村纪事》重点选择开弦弓村不同产业类型的家庭和人物进行跟踪拍摄。家庭纺织户姚玉坤从手工作坊做起,串联起全村的纺织产业链,帮助近百家农户就业,而儿子姚凌超最终将产业运营推向网络时代;私营企业主徐柏明顺应时代变化,在纺织厂开展环保更新,儿子吴敏能决心到部队锻炼自己,退伍后接过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接力棒;养殖户倪林坤有做农场、办合作社等很多梦想,但不幸英年早逝,女儿倪晨纯在知名企业亨通集团努力打拼,成长为管理人才。

  江南地区的人们始终勤奋、创新、求变,纪录片中的人物都有不安于现状、决心改变命运的精气神。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他们靠智慧和汗水成为各自产业领域的领军者,带动了一村一地整体产业发展和众多乡亲致富。年轻一代以更敏锐的眼光、更果断的行动力,继续创业创新的步伐。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记述,这部纪录片展现了新时代的“江村经济”。创业创新热潮中,他们不忘守住绿水青山、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共同富裕,在社会转型中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级政府努力打造“江村”品牌,围绕面貌更新、产业提升、文旅融合等,做好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文章。

  江村走进世界的视野已逾80年,我们今天要将江村的变迁介绍给世界,绝不是一次简单的采访拍摄、一场匆忙的走马观花所能实现的。摄制团队将调研的脚步、拍摄的镜头、采访的话筒深入到村民家、小河边、弄堂中,融入村庄的寒暑朝夕。

  影视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时光流转下的家庭和人物命运。《江村纪事》在常年跟踪拍摄中,不断见证着人生转折和代际传承。老一辈壮志未酬,年轻一代挑起重担,再下一代的孩子们诞生成长,这些都在四季轮回中一一呈现。纪录片结尾部分,更是串起1936年、1957年、1982年、2024年的江村人家合影,凸显了通过奋斗带来的生活变迁和社会进步。

  开弦弓村地处太湖东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部纪录片在聚焦人物故事的同时,将很多画面留给了水韵江南。密布的水网、弓弦形的河道、太湖双塔、古镇古桥……构成了生动的自然人文景观。

  《江村纪事》在按时间推进的讲述结构中,专门设计了一个个传统节日段落作为起承转合。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场景,各种传统文化习俗,当地特有的薰豆茶、定胜糕等风物,都在片中亮相。当地独有的非遗项目木偶戏(七都提线木偶)濒临失传,摄制组跟踪拍摄了从相关政府部门到传承人数年间拯救该项目付出的努力,令人动容。

  8年岁月流逝,《江村纪事》的不间断记录刻画出江村清晰生动的发展轨迹。家庭变迁和社会变革共同汇成时代的潮涌,也实现了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8年来,镜头里的村容村貌越来越鲜亮,村里将老旧建筑改造成为小书斋、文化礼堂,开辟了健身广场、江村1936园区,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让这个江南小村落尽显传统之美、现代之美。透过纪录片《江村纪事》,观众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中国新农村的美丽图景。

  (作者为纪录片《江村纪事》总编导)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