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炖肉、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茄子……据近日《人民日报》报道,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一家超市新开的食堂,60余种菜品色香味俱全。前来就餐的顾客有老人、孩子,也有工薪族、学生。食堂是该超市推出的经营新模式,目前供应午餐和晚餐,采用自助形式,面食、炒饭等主食类自助13元,炒菜类自助19.9元。高峰时段,这里可容纳100多人同时就餐。
超市做餐饮并非新鲜事。一直以来,不少商超设有售卖面食、卤味、炸物的专区,还有的连锁超市推出海鲜“现杀现做”的特色餐饮。但在这些场景下,食品种类和制售规模都相对有限。与之相较,涉足更日常、制作要求也更高的快餐业态,则是业界一种全新的尝试。
其实,超市办食堂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超市一般坐落于人流较集中的居民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如果食堂物美价廉,自然不愁客流量。再如,从果蔬肉类到油盐酱醋,超市“应有尽有”。依靠自己的供应链,不仅能有效降低食堂的运营成本,还能保障食材的安全和新鲜。此外,那些原本将被打折出售的生鲜食品,可以用于制作快餐,有助于减轻损耗和浪费。
当“去超市吃饭”成为新选项,对周边民众来说是个好消息。上班族吃腻了外卖,厌倦了预制菜,新鲜现炒的食物吃起来更熨帖;老年人做饭力不从心,干净卫生的快餐省事又省心;放寒暑假的学生就餐不方便,“平价食堂”量大又管饱……同时,超市赚到的也不仅是“饭钱”。餐饮服务引来了客流,顾客用餐之后,很可能顺便选购一些日用品和零食,又带动了其他商品的销售——超市和食堂的客群相互转化,用户黏性也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