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保护网 让“坑老”直播间远离老人

2024-10-14 1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些直播间通过虚构剧情诱导老年人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许多老年人对离谱剧情信以为真,长时间蹲守直播间,花大价钱甚至借钱购买商品。

  直播间不应成“坑老间”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触网增多,利用直播间坑害老人的案例层出不穷:有的打“科技牌”,用“基因疗法”、“干细胞移植”及“纳米技术”等高科技噱头,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有的打“感情牌”,化身情感主播,自称是老年观众的“好儿子”“好姑娘”,用精心编排的剧本,博取老年人信任,进而骗取财物……这些套路无一不是瞅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消费习惯,精准“收割”。【详细

  以前也有过一群骗子演戏引老人入彀情况,但那时候只是骗一两个人;如今同样的套路经过网络的放大,一套剧本、一批人马可以迷惑的人呈几何级数增长,老人们的损失也成倍放大。【详细

  “坑老”直播间为何屡屡得逞? 

  尽管平台确实已经按照规定标注了“虚拟剧情”字样,但复杂多变的套路让不少老年观众深陷其中。老年人群体不幸成了“镰刀下的韭菜”,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心甘情愿被收割”。这种现象不仅揭示了监管的缺失,也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保护的不足。【详细

  不良商家之所以能够用拙劣的剧情、低劣的商品从老年人那里赚到钱,利用的就是老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信息差。一些信息闭塞的老人,天然地对“上了电视”的东西有种信任感——哪怕这个“电视”已经演变成手机屏幕;还有一些是对社会的发展缺乏了解,不知不觉就上了套;更有一些是精神生活匮乏,禁不住主播甜言蜜语的感情攻势。【详细

  以“护老”对抗“坑老” 

  对于直播间中的种种坑老、骗老乱象,直播平台是第一责任方,必须主动承担审核与引导责任。平台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加强对主播的教育以及建立有效的投诉机制,确保平台上的内容健康、真实且有价值,特别是保护好容易被误导的老年群体。【详细

  除了直播平台,面对防不胜防甚至不断“升级”的诈骗套路,不妨为老年人多设置几道保护网。比如加大对诈骗分子的打击力度,强化对网络直播活动等的监管,通过完善立法与相关政策健全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型网络诈骗手段的认识和防范能力等。只有构建多层次的防骗体系,以强有力的“护老”对抗“坑老”,才能为老年人网络消费营造一个安全、可信的环境。【详细

  (以上综合新华网、红网、北京晚报) 

  V视角: 

  @鸭梨大:邻居阿姨天天看直播,买了一堆三无产品,心疼又无奈。

  @雪人不怕晒:老人在直播间买东西挺方便,但又担心爸妈上当受骗。

  @小剪刀:爸妈在直播间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还得我一件件退货。

  @白开水:直播间套路太深,别说老年人,年轻人有时都迷糊。

  @咔咔:平台应加强监管,防止直播间成为诈骗新平台。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网络直播间本应方便老年人线上娱乐购物,如今反被一些不良商家用来坑骗老人。对此,直播平台作为第一责任方,更应采取行动。一方面,加强对直播间内容的审核,及时处理“坑老”直播间;另一方面,可以针对老年用户优化算法,增加优质内容推送,帮助老人弥合信息差。希望各方都能行动起来,建起严密的保护网,让“坑老”直播间远离老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数字时代中安全、快乐地生活。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构建保护网 让“坑老”直播间远离老人

2024年10月14日 1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些直播间通过虚构剧情诱导老年人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许多老年人对离谱剧情信以为真,长时间蹲守直播间,花大价钱甚至借钱购买商品。

  直播间不应成“坑老间”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触网增多,利用直播间坑害老人的案例层出不穷:有的打“科技牌”,用“基因疗法”、“干细胞移植”及“纳米技术”等高科技噱头,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有的打“感情牌”,化身情感主播,自称是老年观众的“好儿子”“好姑娘”,用精心编排的剧本,博取老年人信任,进而骗取财物……这些套路无一不是瞅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消费习惯,精准“收割”。【详细

  以前也有过一群骗子演戏引老人入彀情况,但那时候只是骗一两个人;如今同样的套路经过网络的放大,一套剧本、一批人马可以迷惑的人呈几何级数增长,老人们的损失也成倍放大。【详细

  “坑老”直播间为何屡屡得逞? 

  尽管平台确实已经按照规定标注了“虚拟剧情”字样,但复杂多变的套路让不少老年观众深陷其中。老年人群体不幸成了“镰刀下的韭菜”,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心甘情愿被收割”。这种现象不仅揭示了监管的缺失,也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保护的不足。【详细

  不良商家之所以能够用拙劣的剧情、低劣的商品从老年人那里赚到钱,利用的就是老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信息差。一些信息闭塞的老人,天然地对“上了电视”的东西有种信任感——哪怕这个“电视”已经演变成手机屏幕;还有一些是对社会的发展缺乏了解,不知不觉就上了套;更有一些是精神生活匮乏,禁不住主播甜言蜜语的感情攻势。【详细

  以“护老”对抗“坑老” 

  对于直播间中的种种坑老、骗老乱象,直播平台是第一责任方,必须主动承担审核与引导责任。平台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加强对主播的教育以及建立有效的投诉机制,确保平台上的内容健康、真实且有价值,特别是保护好容易被误导的老年群体。【详细

  除了直播平台,面对防不胜防甚至不断“升级”的诈骗套路,不妨为老年人多设置几道保护网。比如加大对诈骗分子的打击力度,强化对网络直播活动等的监管,通过完善立法与相关政策健全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型网络诈骗手段的认识和防范能力等。只有构建多层次的防骗体系,以强有力的“护老”对抗“坑老”,才能为老年人网络消费营造一个安全、可信的环境。【详细

  (以上综合新华网、红网、北京晚报) 

  V视角: 

  @鸭梨大:邻居阿姨天天看直播,买了一堆三无产品,心疼又无奈。

  @雪人不怕晒:老人在直播间买东西挺方便,但又担心爸妈上当受骗。

  @小剪刀:爸妈在直播间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还得我一件件退货。

  @白开水:直播间套路太深,别说老年人,年轻人有时都迷糊。

  @咔咔:平台应加强监管,防止直播间成为诈骗新平台。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网络直播间本应方便老年人线上娱乐购物,如今反被一些不良商家用来坑骗老人。对此,直播平台作为第一责任方,更应采取行动。一方面,加强对直播间内容的审核,及时处理“坑老”直播间;另一方面,可以针对老年用户优化算法,增加优质内容推送,帮助老人弥合信息差。希望各方都能行动起来,建起严密的保护网,让“坑老”直播间远离老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数字时代中安全、快乐地生活。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