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县域旅游兴起,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打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窗口。如何让小景点持续撬动大市场?这就要在“名”“优”“特”“新”上下功夫。
文旅市场的热风,吹到了县域。优美的自然景色、宁静的田园风光、多彩的历史文化、地道的特色美食……近来,县域旅游目的地持续走红,不少“宝藏小城”登上热搜,一波追求“松弛感”的游客纷至沓来。
每逢节假日,热门景区“人从众”的场景,让很多被“挤怕了”的人望而却步。另辟蹊径,寻找能享受到高质量旅游体验的新去处,成为很多人的共同选择。而在一些县域小众目的地,生态环境更加原始,人文风光更加淳朴,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且价格较低,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和特色体验的追求。
一业兴百业旺。县域旅游兴起,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体现了游客主动挖掘新兴目的地的需求,也打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窗口,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全产业链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同时,县域旅游发展也成为一地县域治理的试金石,对于提升当地舆论形象、公共安全、营商环境等都起到了综合效用。那么,如何让小景点持续撬动大市场?这就要在“名”“优”“特”“新”上下功夫。
“名”就是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打造个性化、差异化、鲜明化的旅游品牌。到安吉去露营,到平潭去“追泪”,在景洪感受傣家风情,于婺源油菜花海中骑行……这些优质县域旅游地,无不经历多年深耕,积累口碑,甚至形成了品牌效应。口碑经济时代,印象分很重要。把名气做足,把品牌打响,在“小而美”的基础上深耕“精而细”,才能形成小城独特的吸引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为县域旅游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小长假,县域旅游为何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