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2024-10-15 08: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期待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也期待更多珍宝走出“深闺”,与人们相遇。

  近年来,去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无论是馆藏丰富的国家级博物馆,还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展馆,皆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这股“人潮”不仅为各地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更汇聚成了一幅展现当代中国风貌的生动画卷,彰显出深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既源于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也得益于其旺盛的生命力。

  以前,博物馆给人们的印象是玻璃橱里的文物展品,写满故事的雕像和画廊里的抽象派画作,是久远的历史遗迹,曲高和寡的艺术殿堂。而今日的博物馆,是孩子们吃着的故宫雪糕,是年轻人热衷搭建的拼装模型。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热播,到“云游博物馆”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再到各大博物馆推出的天马行空的文创产品,博物馆在内容呈现和展览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渐脱下了神秘的面纱,变得越发平易近人。这也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扩展了博物馆的受众范围。

  如果说文化是博物馆力量的根基,那么数字化则是博物馆获取力量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力量的重要途径。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通信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博物馆升级带来无限可能。600多岁的故宫,早已一改严肃、古板的面孔,借助科技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打造虚拟展览,将韩休墓考古现场完整呈现。馆藏文物变得“亲民”起来,也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对很多人来说,逛博物馆不再是走马观花般“到此一游”,而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走心”对话。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当前,不少博物馆也设立教育中心、开设相关课程,并与中小学和高校展开合作,引导学生在校园外的课堂中感悟世界。前不久,5所北京市属高校的11个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旨在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行走的课堂”。

  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也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1973年,在法国巴黎小皇宫博物馆,一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惊艳亮相,为当时的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新中国的窗口。近年来,“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也让“中国博物馆很好逛”的美名远播海外。《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全球主要景点游客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7家中国博物馆上榜全球前20。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神州大地上,数千座馆藏琳琅的博物馆,让观者穿越时空,直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绵不绝的伟大与壮丽。未来,期待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也期待更多珍宝走出“深闺”,与人们相遇。(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赵静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夏梦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冷门博物馆热起来

     当年轻人与博物馆文创擦出火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2024年10月15日 08: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期待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也期待更多珍宝走出“深闺”,与人们相遇。

  近年来,去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无论是馆藏丰富的国家级博物馆,还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展馆,皆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这股“人潮”不仅为各地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更汇聚成了一幅展现当代中国风貌的生动画卷,彰显出深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既源于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也得益于其旺盛的生命力。

  以前,博物馆给人们的印象是玻璃橱里的文物展品,写满故事的雕像和画廊里的抽象派画作,是久远的历史遗迹,曲高和寡的艺术殿堂。而今日的博物馆,是孩子们吃着的故宫雪糕,是年轻人热衷搭建的拼装模型。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热播,到“云游博物馆”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再到各大博物馆推出的天马行空的文创产品,博物馆在内容呈现和展览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渐脱下了神秘的面纱,变得越发平易近人。这也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扩展了博物馆的受众范围。

  如果说文化是博物馆力量的根基,那么数字化则是博物馆获取力量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力量的重要途径。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通信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博物馆升级带来无限可能。600多岁的故宫,早已一改严肃、古板的面孔,借助科技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打造虚拟展览,将韩休墓考古现场完整呈现。馆藏文物变得“亲民”起来,也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对很多人来说,逛博物馆不再是走马观花般“到此一游”,而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走心”对话。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当前,不少博物馆也设立教育中心、开设相关课程,并与中小学和高校展开合作,引导学生在校园外的课堂中感悟世界。前不久,5所北京市属高校的11个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旨在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行走的课堂”。

  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也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1973年,在法国巴黎小皇宫博物馆,一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惊艳亮相,为当时的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新中国的窗口。近年来,“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也让“中国博物馆很好逛”的美名远播海外。《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全球主要景点游客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7家中国博物馆上榜全球前20。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神州大地上,数千座馆藏琳琅的博物馆,让观者穿越时空,直面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延绵不绝的伟大与壮丽。未来,期待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也期待更多珍宝走出“深闺”,与人们相遇。(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赵静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夏梦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冷门博物馆热起来

     当年轻人与博物馆文创擦出火花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