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期待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也期待更多珍宝走出“深闺”,与人们相遇。
近年来,去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无论是馆藏丰富的国家级博物馆,还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展馆,皆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这股“人潮”不仅为各地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更汇聚成了一幅展现当代中国风貌的生动画卷,彰显出深厚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既源于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也得益于其旺盛的生命力。
以前,博物馆给人们的印象是玻璃橱里的文物展品,写满故事的雕像和画廊里的抽象派画作,是久远的历史遗迹,曲高和寡的艺术殿堂。而今日的博物馆,是孩子们吃着的故宫雪糕,是年轻人热衷搭建的拼装模型。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热播,到“云游博物馆”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再到各大博物馆推出的天马行空的文创产品,博物馆在内容呈现和展览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渐脱下了神秘的面纱,变得越发平易近人。这也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扩展了博物馆的受众范围。
如果说文化是博物馆力量的根基,那么数字化则是博物馆获取力量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力量的重要途径。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通信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博物馆升级带来无限可能。600多岁的故宫,早已一改严肃、古板的面孔,借助科技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打造虚拟展览,将韩休墓考古现场完整呈现。馆藏文物变得“亲民”起来,也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冷门博物馆热起来
当年轻人与博物馆文创擦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