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平共处的智慧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2024-06-28 07:32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让和平共处的智慧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2024年06月28日 07:32   来源:北京日报   郑宇飞

  站在人类前行又一个关键路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次展现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变,各国人民对稳定繁荣的期盼更加强烈,对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70年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深入人心。6月28日,中方将举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世界多国前政要、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媒体和工商界代表齐聚北京,共同纪念这一国际外交史中的重要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新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渴望摆脱数百年来世界殖民体系的束缚,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然而,冷战阴霾弥漫,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造成了诸多消极后果,新中国也饱受资本主义阵营的污名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经发表,这一倡议便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并被纳入一系列双多边文件当中。看似简短的理念准则,在当时冲破了西方的孤立和遏制,更打破了两个阵营的界限、意识形态的束缚。可以说,这是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第一份意义非凡的公共产品,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安宁稳定作用重大。

  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放眼世界,地区和局部战火汹汹,科技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合作步调曲折。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全球每年出台的新贸易壁垒政策几乎都增加了两倍,其中许多是出于地缘竞争的考虑。如何构建一个新型国际关系?怎样保持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站在人类前行又一个关键路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次展现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尊重主权是平等对话的基础。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也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是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国际法得以产生、存在的根基。以当前巴以冲突为例,其症结就在于,国际公认的“两国方案”没有得到落实,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迟迟没有建立。美国出于国内政治与全球战略考虑拉偏架,甚至助纣为虐、浇油促战,导致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偏离正轨,也造成了惨烈的人伦悲剧。

  互不干涉侵犯是国家交往的条件。在联合国框架之外,离开了集体安全机制,不管以什么名义,对他国使用武力或威胁,都与国际法相悖。从历史来看,一些西方国家依靠军事、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持续扩张,保持自身强大的先发优势。挑起“代理人战争”,炮制“新冷战”氛围,所谓的“人类终极”社会制度、“普世价值观”体系,也成了抹黑和敲打他国的大棒。资源掠夺、政治干涉、文化操控,几十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其实都深受强权之害。

  守护和平是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平与发展相伴相生,发展离不开和平的环境,和平离不开发展的支撑。当前世界战略格局、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已然改变,但霸权争夺、零和博弈等旧套路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无论乌克兰危机,还是新一轮巴以冲突,每一场混战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伴随严重的外溢效应,最终成为世界不可承受之重。事实最能教育人,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拿别人当耗材,也注定将自己拖入无尽深渊。

  合作共赢是国际治理的目标。今时今日,无论近邻还是远邦,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成为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国自古奉行“礼之用,和为贵”,如今更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据测算,“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与中国相关联的经济体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没有谁天生该坐在“餐桌”上,更没有谁就该出现在“菜单”里,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造福全人类的必由之路。

  世界越是动荡,越需要稳定人心的力量,越需要回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最基本的路径上来。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变,各国人民对稳定繁荣的期盼更加强烈,对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

  坚持主权平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对话提升互信,通过合作共建和平,方能形成美美与共的全球发展格局,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方向不断迈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