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是个“样子货”,房前屋后的化粪池和排污管道根本就没有连通,一下大雨,粪池污水就会外溢到街上……据6月24日央视报道,在山东部分地区,包括污水处理在内的总投资达9000万元的工程成了摆设,相关设施不能正常使用,被百姓称为“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更离谱的是,工程存在重大问题,实际施工与竣工图不一致,用料以次充好,工程补贴款明细单中出现去世多年之人的名字等。目前,当地表示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将从严处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近年来,类似政策好经被念歪、民心工程变“闹心工程”的报道不少。比如,有些地方的“老旧改”工程,只注重楼体外立面的更新,而选择性忽略诸如上下水管道等重要功能的更新;个别农业大省,灌溉系统建而不用,一个个机井房矗立在田野,没有任何连通设施和实际功能,仅仅为了应付检查;有的经济落后地区盲目举债兴建“有轨电车”项目,运营后陷入“再建缺钱、拆掉费钱、不拆赔钱”的困境,等等。
类似问题有其共性原因。一是某些规划在设计之初即不切合当地实际,匆忙上马,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二是相关部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在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日趋严格的当下,对“没什么油水”的工程,某些部门及人员往往并不上心。再有,存在重建轻管的思维惯性,尤其是对不产生经济收益的工程,因后期维保往往要付出相应成本,更加剧了某些部门不想管、不愿管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某些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往往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因素,对于以往的决策、项目,继任者不愿为前任收拾烂摊子,任凭问题长年摆在那里、烂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