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更好地发掘“海上黄金产业”这座富矿,还是要靠锻造硬核能力来支撑。推动邮轮产业实现新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打配合”。我国现代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各地不同的产业优势也具备“打配合”的基础条件。
一艘邮轮就是一座海上“移动城市”,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近年来,邮轮产业因其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经济带动性和吸附力强,被喻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成为港口城市竞相追逐的海洋经济发展热点。
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7年,中国邮轮港口接待邮轮总量达到5807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量达到1813.54万人次。2023年我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以来,邮轮旅游需求更是集中释放,不仅给国内旅游市场注入发展信心,更为中外人员交流交往、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如今,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成功运营37个航次,服务游客数超过15万人次。在国产大型邮轮的带动下,邮轮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那么,“海上黄金产业”如何抓住当下的良好时机?从推出针对部分国家的免签政策,恢复部分城市的72/144小时过境免签以及邮轮免签服务,进一步拓宽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放策略,到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再到《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正式施行,包括畅通物资供应补给、便利化通关措施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近期陆续出台,它们为邮轮产业打通了发展“航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邮”出新场景,激发“蓝”动能
在常来常往中共享开放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