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

2023年10月0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仍有几道关要过,尤其是在育种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我国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中华大地一定会年年稻菽成浪、谷米满仓。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近日,农业农村部表示,目前推动种业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将加力加快推进挖掘优异种质资源、种业创新攻关、做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提升种业基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五大行动”。

  种子是粮食的源头,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今天,人们的“米袋子”稳稳当当、“菜篮子”日益丰富,不仅“吃得饱”,更能“吃得好”,这背后,是一代代更新的优良品种在支撑。

  “籽种好,一半谷。”研究表明,发芽率提高1个百分点,产量就增加1个百分点;纯度提高1个百分点,杂交种产量就增加0.5—2个百分点。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从良种培育中挖潜增效是各国的普遍选择。像我国,目前农作物品种已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济麦22”“矮抗58”“百农207”等品种,推动小麦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387.3公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盘点下家底,可以看到,我国种子供应基本攥在自己手里。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然而,危机意识也必不可少。

  放眼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再看国内,中长期而言,我国粮食供求仍是紧平衡态势。在耕地、水等生产要素日益趋紧的情况下,想要稳定产能、提高单产、优化结构,迫切需要加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不过,打好种业翻身仗,仍有几道关要过,尤其是在育种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我国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

  例如,我国大豆、玉米的大田平均单产只有国家品种试验单产的70%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部分种子还大量依赖国外进口,特别是一些蔬菜品种,堪称“进口大户”;种业侵权违法现象也不少见,模仿型、修饰性育种大行其道,阻碍种业创新;种子企业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等。

  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其实近年来,从启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到完善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再到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实施,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已取得积极进展。接下来的“五大行动”更是直指种业关切,将推动我国现代种业不断发展。

  不过,种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粒种子,从种质资源发掘到育种出来,一般需10年左右,做强“中国种子”绝非朝夕之功。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许多育种专家到这里扎根,一待就是很多年。应该说,种业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等不得也急不得。我们要继续在种业上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确保中国碗里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中华大地一定会年年稻菽成浪、谷米满仓。(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好种子向阳生长

     种子认证,让好种子更有底气闯市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

2023-10-04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仍有几道关要过,尤其是在育种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我国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中华大地一定会年年稻菽成浪、谷米满仓。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近日,农业农村部表示,目前推动种业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将加力加快推进挖掘优异种质资源、种业创新攻关、做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提升种业基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五大行动”。

  种子是粮食的源头,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今天,人们的“米袋子”稳稳当当、“菜篮子”日益丰富,不仅“吃得饱”,更能“吃得好”,这背后,是一代代更新的优良品种在支撑。

  “籽种好,一半谷。”研究表明,发芽率提高1个百分点,产量就增加1个百分点;纯度提高1个百分点,杂交种产量就增加0.5—2个百分点。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从良种培育中挖潜增效是各国的普遍选择。像我国,目前农作物品种已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济麦22”“矮抗58”“百农207”等品种,推动小麦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387.3公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盘点下家底,可以看到,我国种子供应基本攥在自己手里。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然而,危机意识也必不可少。

  放眼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再看国内,中长期而言,我国粮食供求仍是紧平衡态势。在耕地、水等生产要素日益趋紧的情况下,想要稳定产能、提高单产、优化结构,迫切需要加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不过,打好种业翻身仗,仍有几道关要过,尤其是在育种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我国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

  例如,我国大豆、玉米的大田平均单产只有国家品种试验单产的70%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部分种子还大量依赖国外进口,特别是一些蔬菜品种,堪称“进口大户”;种业侵权违法现象也不少见,模仿型、修饰性育种大行其道,阻碍种业创新;种子企业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等。

  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其实近年来,从启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到完善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再到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实施,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已取得积极进展。接下来的“五大行动”更是直指种业关切,将推动我国现代种业不断发展。

  不过,种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粒种子,从种质资源发掘到育种出来,一般需10年左右,做强“中国种子”绝非朝夕之功。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许多育种专家到这里扎根,一待就是很多年。应该说,种业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等不得也急不得。我们要继续在种业上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确保中国碗里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中华大地一定会年年稻菽成浪、谷米满仓。(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好种子向阳生长

     种子认证,让好种子更有底气闯市场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