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种子认证,让好种子更有底气闯市场

2023年09月13日 11:07   来源:人民网   郁静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种业这块“芯片”必须强。前不久,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国家统一推行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正式建立。这也是我国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品种和质量是种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种子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但在一些育种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实施和推行种子认证制度,是种业进入新时代的需要,也是种子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种子认证,通过强化过程管理来提升种子质量,有助于保障高质量种源供给,是实现“好品种”转化为“好种子”的重要途径。种子质量好不好,直接关乎农业生产效益。研究表明,发芽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产量就增加1个百分点;纯度提高一个百分点,杂交种产量增加0.5—2个百分点。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种子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核查确认与检验检测,经过认证的种子,在单产、品质等方面市场优势更足,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放心种。长远看,也将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控意识和水平,推动提升良种对于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率。

  作为国际通行的种子质量管理模式,种子认证不仅是好种子的“信用证”、种子企业的“体检证”,同时也被誉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近几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其中认证种子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离不开这片广阔市场背后的机遇。推行种子认证,有助于为我国自主选育的农作物优良品种进行质量背书,打破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加快推动我国种子“走出去”,同时,扶优一批优势头部种子企业,打造我国种业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种子认证涉及到多环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今年7月,全国农技中心在甘肃张掖举办了全国农作物种子认证技术培训班,并组织专家开展玉米种子认证田间检验,这是种子生产中控制品种遗传质量的关键步骤,也是种子认证强化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下一步还要通过健全完善农作物种子认证目录、实施规则、技术规范等配套方案,从品种源头、种子生产全过程,到种子全批次质量监控与评价,确保环环严格把关,认证结果经得起市场检验。

  种业是现代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市场和产业的制高点。种子认证作为一项市场评价性制度,既保“用种安全底线”,又拉“种业质量高线”,对于优质种源保供意义重大。伴随制度落地,期待越来越多带有认证标志标识的好种子尽快进入市场,加快形成规范企业、合法品种、高质量种子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带动我国种业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种子认证,让好种子更有底气闯市场

2023-09-13 11:07 来源:人民网 郁静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种业这块“芯片”必须强。前不久,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国家统一推行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正式建立。这也是我国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品种和质量是种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种子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但在一些育种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实施和推行种子认证制度,是种业进入新时代的需要,也是种子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种子认证,通过强化过程管理来提升种子质量,有助于保障高质量种源供给,是实现“好品种”转化为“好种子”的重要途径。种子质量好不好,直接关乎农业生产效益。研究表明,发芽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产量就增加1个百分点;纯度提高一个百分点,杂交种产量增加0.5—2个百分点。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种子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核查确认与检验检测,经过认证的种子,在单产、品质等方面市场优势更足,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放心种。长远看,也将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控意识和水平,推动提升良种对于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率。

  作为国际通行的种子质量管理模式,种子认证不仅是好种子的“信用证”、种子企业的“体检证”,同时也被誉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近几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其中认证种子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离不开这片广阔市场背后的机遇。推行种子认证,有助于为我国自主选育的农作物优良品种进行质量背书,打破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加快推动我国种子“走出去”,同时,扶优一批优势头部种子企业,打造我国种业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种子认证涉及到多环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今年7月,全国农技中心在甘肃张掖举办了全国农作物种子认证技术培训班,并组织专家开展玉米种子认证田间检验,这是种子生产中控制品种遗传质量的关键步骤,也是种子认证强化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下一步还要通过健全完善农作物种子认证目录、实施规则、技术规范等配套方案,从品种源头、种子生产全过程,到种子全批次质量监控与评价,确保环环严格把关,认证结果经得起市场检验。

  种业是现代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市场和产业的制高点。种子认证作为一项市场评价性制度,既保“用种安全底线”,又拉“种业质量高线”,对于优质种源保供意义重大。伴随制度落地,期待越来越多带有认证标志标识的好种子尽快进入市场,加快形成规范企业、合法品种、高质量种子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带动我国种业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