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读懂丰收节背后的时代内涵

2023年09月2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在当代,尽管生产劳作、庆祝丰收的形式已经发生变化,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内涵的继承与弘扬却没有改变。无论农耕时代的“顺天时、量地利”,还是如今努力实现“科学创新突破”,其精神内涵的核心都是辛勤耕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如果说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那么秋天就是品味收获的季节。秋分时节,秋高气爽,稻谷飘香,大江南北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立社祭祀或酬报土地神的传统。而秋社就是这样的节日,古人在每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秋分前后)祭祀土地神、祈祷丰收。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立社祭祀,但是祈祷丰收、祝愿生活幸福的传统却被保留了下来。

  丰收节里庆丰收。谈起丰收,首先想到的是农业基础稳固、粮食增产增收。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今年的丰收答卷来之不易。小麦主产区遭遇多年罕见的“烂场雨”,南方局部高温干旱,华北黄淮东北等地洪涝灾害严重……面对各种挑战,我们依然实现了夏粮产量2923亿斤、早稻产量566.7亿斤的丰收,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实现丰收,保障粮食安全是基础,还需谋划好推动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比如,四川省崇州市隆兴镇的年轻人主动回到村里,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他们放弃父辈们粗放的生产理念,依靠科学育种、无人机插秧、机械收割,在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支持下,提高农业生产率,助力“天府粮仓”增产增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除了注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要关注农民的精神面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比如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睦洲镇南安村,旧粮仓就变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了群众参与乡村文明建设提升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人民勤俭辛劳甚,累进丰收是逐年。”在当代,尽管生产劳作、庆祝丰收的形式已经发生变化,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内涵的继承与弘扬却没有改变。无论农耕时代的“顺天时、量地利”,还是如今努力实现“科学创新突破”,其精神内涵的核心都是辛勤耕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奉献坚守、奋发图强,才让我们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掌握发展主动权,迎来新时代的丰收成果,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收获幸福的田野也是播撒希望的田野。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应当读懂丰收节背后的时代内涵,并从中汲取前行力量,昂首阔步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社会繁荣发展的美好明天。(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读懂丰收节背后的时代内涵

2023-09-2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