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博物馆热”不能被戏说历史带偏

2023年07月25日 07:50   来源:工人日报   杨朝清

  据7月22日《北京日报》报道,随着暑期“博物馆热”的兴起,观众对展览讲解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记者调查发现,各大博物馆中的私人讲解并不少见,因未经专业培训,这类讲解漏洞百出:首都博物馆一研学团领队在念展板时,错把“错金波斯文索耳鬲(lì)炉”中的“鬲炉”读成了“隔炉”;故宫博物院内一些直播自媒体在历史讲解中大谈秘闻、传说、野史,很多都未经考证……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然而,这股热潮中也夹杂着一些不严肃、不专业的行为,在博物馆里戏说历史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方面。

  在当下的网络生活中,一些人凭借幽默风趣、夸张搞笑等表达方式迅速“出圈”。比如,很多人都在网上做古诗解读,“网红教授”戴建业却能脱颖而出,这恐怕还是因为其讲解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采取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容易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好事,但不能靠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不良心态;在博物馆里戏说历史虽然可能收割到流量,但其负面效应不小——不仅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也会让观众形成偏差乃至错乱的认知和价值观;观众不仅难以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反而可能在精神层面受到一些干扰和侵蚀。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有言,“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要让历史讲解生动有趣,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找到与普通人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有深度的思考。在历史讲解中大谈秘闻、传说、野史,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里的“活起来”,不是自说自话的胡编乱造,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博物馆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多些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多些优质内容生产与创新表达,讲解历史才能打动人心。时下,公众权利意识高涨,但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似乎慢了半拍,这中间的差距需要被正视、重视,有关的问题也有待破解。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博物馆热”不能被戏说历史带偏

2023-07-25 07:50 来源:工人日报 杨朝清

  据7月22日《北京日报》报道,随着暑期“博物馆热”的兴起,观众对展览讲解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记者调查发现,各大博物馆中的私人讲解并不少见,因未经专业培训,这类讲解漏洞百出:首都博物馆一研学团领队在念展板时,错把“错金波斯文索耳鬲(lì)炉”中的“鬲炉”读成了“隔炉”;故宫博物院内一些直播自媒体在历史讲解中大谈秘闻、传说、野史,很多都未经考证……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然而,这股热潮中也夹杂着一些不严肃、不专业的行为,在博物馆里戏说历史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方面。

  在当下的网络生活中,一些人凭借幽默风趣、夸张搞笑等表达方式迅速“出圈”。比如,很多人都在网上做古诗解读,“网红教授”戴建业却能脱颖而出,这恐怕还是因为其讲解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采取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容易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好事,但不能靠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不良心态;在博物馆里戏说历史虽然可能收割到流量,但其负面效应不小——不仅让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也会让观众形成偏差乃至错乱的认知和价值观;观众不仅难以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反而可能在精神层面受到一些干扰和侵蚀。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有言,“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要让历史讲解生动有趣,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找到与普通人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有深度的思考。在历史讲解中大谈秘闻、传说、野史,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里的“活起来”,不是自说自话的胡编乱造,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博物馆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多些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多些优质内容生产与创新表达,讲解历史才能打动人心。时下,公众权利意识高涨,但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似乎慢了半拍,这中间的差距需要被正视、重视,有关的问题也有待破解。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