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告中间插播晚会”让观众情何以堪

2023年02月14日 08:29   来源:工人日报   斯涵涵

  据2月10日《法治日报》报道,每到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各大电视台都会推出大型晚会。记者近日浏览社交媒体发现,对于一些晚会,观众频频吐槽,其中大量存在的广告成为主要“槽点”。

  时下,不少电视台的文艺晚会、综艺节目中,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从主持人报幕、串词到舞台布置,从硬广告到软性植入,甚至还让参演人员直接拿着产品进行介绍……如果再加上节目间歇播放的广告,晚会俨然成了“广告大会”。

  市场经济,消费者也好,电视台也罢,都不可能与广告绝缘。电视晚会成本高,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而电视广告是主要的广告传播渠道之一,也是电视台创收的重要方式之一,双方有一些合作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广告过多过滥,甚至强行植入,文艺晚会沦为“赞助商大赛”,则显得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网络时代新旧媒体竞争激烈,电视行业本就面临开机率低、观众群流失、网络视频用户增多等挑战,如果再让观众在泛滥的广告中看节目,引发观众反感,那么电视产业的发展或许会雪上加霜。

  目前,我国法律并未禁止或限制电视台发布广告的数量,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的是广告内容,并没有对植入广告出现的数量、时间和频次作出明确的限制,这就让“广告型”综艺晚会有了可操作的空间。

  多年前,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也曾一度泛滥,引发公众怨声载道。后来有关部门规定,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相关做法才得到遏制。

  如今,综艺、晚会植入广告泛滥,也亟待有关部门出手纠偏。监管部门要倾听民意,及时出台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广告发布者广告投放方式、比例等予以规制,净化市场风气,促进良性竞争和发展。

  电视台等节目制作单位作为文化行业主体之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尊重观众感受,优化广告内容和形式,提升观众体验。同时要寻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增加与用户的互动,制作优质、新颖的电视广告,力争获得良好的多重“回馈”,全面扭转“广告之中看节目”的跑偏局面。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坚持传承创新 铸就文艺高峰    2021年12月17日
  • ·开启博物馆的“智慧之眼”    2021年07月26日
  • ·让手机应用程序清爽起来    2021年08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广告中间插播晚会”让观众情何以堪

    2023-02-14 08:29 来源:工人日报 斯涵涵

      据2月10日《法治日报》报道,每到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各大电视台都会推出大型晚会。记者近日浏览社交媒体发现,对于一些晚会,观众频频吐槽,其中大量存在的广告成为主要“槽点”。

      时下,不少电视台的文艺晚会、综艺节目中,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从主持人报幕、串词到舞台布置,从硬广告到软性植入,甚至还让参演人员直接拿着产品进行介绍……如果再加上节目间歇播放的广告,晚会俨然成了“广告大会”。

      市场经济,消费者也好,电视台也罢,都不可能与广告绝缘。电视晚会成本高,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而电视广告是主要的广告传播渠道之一,也是电视台创收的重要方式之一,双方有一些合作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广告过多过滥,甚至强行植入,文艺晚会沦为“赞助商大赛”,则显得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网络时代新旧媒体竞争激烈,电视行业本就面临开机率低、观众群流失、网络视频用户增多等挑战,如果再让观众在泛滥的广告中看节目,引发观众反感,那么电视产业的发展或许会雪上加霜。

      目前,我国法律并未禁止或限制电视台发布广告的数量,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的是广告内容,并没有对植入广告出现的数量、时间和频次作出明确的限制,这就让“广告型”综艺晚会有了可操作的空间。

      多年前,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也曾一度泛滥,引发公众怨声载道。后来有关部门规定,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相关做法才得到遏制。

      如今,综艺、晚会植入广告泛滥,也亟待有关部门出手纠偏。监管部门要倾听民意,及时出台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广告发布者广告投放方式、比例等予以规制,净化市场风气,促进良性竞争和发展。

      电视台等节目制作单位作为文化行业主体之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尊重观众感受,优化广告内容和形式,提升观众体验。同时要寻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增加与用户的互动,制作优质、新颖的电视广告,力争获得良好的多重“回馈”,全面扭转“广告之中看节目”的跑偏局面。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