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优”“活”“足”上下功夫,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2023年03月30日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只有始终牢牢抓住有效投资这个“牛鼻子”,着眼于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才能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扩大有效投资,重在聚焦“有效”这个核心,从“优”“活”“足”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把握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拓展有效投资空间,这不仅是立足当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着眼长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拿出切实举措,一批稳投资、惠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提速。

  有效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特别是对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来说,保持有效投资量的合理增长是“稳”的必要保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是“进”的重要支撑。只有始终牢牢抓住有效投资这个“牛鼻子”,着眼于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才能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扩大有效投资,重在聚焦“有效”这个核心,从“优”“活”“足”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要把握好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投资之“效”决定于资金投向。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要补短板、强弱项,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因此,应把资金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基建,投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带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盘活社会资本,让其成为注入有效投资“一池春水”的重要源流,重点在于稳预期、强信心、优环境,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还要完善民间投资回报机制和地方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依法保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

  要运用好各种金融支持工具,满“足”项目融资需求。优质项目是有效投资的主要载体,为优质项目提供充足要素保障特别是资金支持,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必要措施。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两批次资金已投放完毕,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有力补充了重大项目建设资本金。新的一年,要积极探索重点项目投融资模式,拓宽、整合资金来源,尤其是要统筹利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保障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助力形成有效投资的良性循环。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向好势头,我们要抓住经济加速恢复的宝贵窗口期,在“优”“活”“足”三个字上下功夫,精准发力、深耕厚植,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出更新更快步伐。(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两大因素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

     把对中小微企业政策红利转化为帮扶成效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在“优”“活”“足”上下功夫,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2023-03-30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只有始终牢牢抓住有效投资这个“牛鼻子”,着眼于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才能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扩大有效投资,重在聚焦“有效”这个核心,从“优”“活”“足”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把握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拓展有效投资空间,这不仅是立足当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着眼长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拿出切实举措,一批稳投资、惠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提速。

  有效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特别是对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来说,保持有效投资量的合理增长是“稳”的必要保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是“进”的重要支撑。只有始终牢牢抓住有效投资这个“牛鼻子”,着眼于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才能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扩大有效投资,重在聚焦“有效”这个核心,从“优”“活”“足”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要把握好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投资之“效”决定于资金投向。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要补短板、强弱项,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因此,应把资金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基建,投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带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盘活社会资本,让其成为注入有效投资“一池春水”的重要源流,重点在于稳预期、强信心、优环境,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还要完善民间投资回报机制和地方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依法保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

  要运用好各种金融支持工具,满“足”项目融资需求。优质项目是有效投资的主要载体,为优质项目提供充足要素保障特别是资金支持,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必要措施。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两批次资金已投放完毕,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有力补充了重大项目建设资本金。新的一年,要积极探索重点项目投融资模式,拓宽、整合资金来源,尤其是要统筹利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保障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助力形成有效投资的良性循环。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向好势头,我们要抓住经济加速恢复的宝贵窗口期,在“优”“活”“足”三个字上下功夫,精准发力、深耕厚植,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出更新更快步伐。(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两大因素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

     把对中小微企业政策红利转化为帮扶成效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