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让“老神医”下线 需要监管长“牙齿”

2023年02月2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作为时兴的信息传播媒介,短视频平台不能成为“神医”们的江湖,这亟需强化各方责任,加大科普力度,提升监管实效。

  “农产品”当“神药”卖,“老神医”遍地走。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些养生类账号活跃在网络直播平台,违反国家规定暗中或违法“行医”,真假难辨,扰乱市场秩序,给消费者和患者带来危害。

  “神医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提升,养生、健康类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比较火热。特别是当人们罹患疾病或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更有可能“病急乱投医”。有人说,骗子抓住了“人性弱点”。但身体健康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诉求吗?与其说是“人性弱点”,倒不如说是骗子利用了人性最善良本真的一面。

  如果说电视时代,“神医”们的营销对象多是老年群体,那么到了短视频时代,毫无疑问,他们瞄准的对象的年龄层更广了。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上当者哪怕只有万分之一,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危害不可估量。“是药三分毒”,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千人一方”“包治百病”,实际上可能没有治病救人,反而会延误病情。前几年就有媒体报道,某女士体检时发现甲状腺结节,不愿手术,找“神医”开了中药方吃了7个月,结果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受损。

  作为时兴的信息传播媒介,短视频平台不能成为“神医”们的江湖,这亟需强化各方责任,加大科普力度,提升监管实效。一方面,直播平台要“守土有责”。标着“初级农产品”的药材,在直播间里被夸大为能治多种疾病的“神药”;身着白大褂的老人,配合着主播在一旁称药、打包……商家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平台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当好“把关人”,在内容审核和流量扶持上慎之又慎,别让一些网络主播“什么都能播,什么都能卖”。

  另一方面,监管要长出“牙齿”。“神医”身处舞台前,尚且能够被看到。那如何揭开幕后产业链,有效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呢?这就需要激活法律法规的效力,鼓舞执法队伍的干劲,建立适应网络销售特点的投诉、取证机制。去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出手,明确“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实际上就是给所有医护人员下了一道直播带货禁令。那么医护人员在直播间“出镜”,如何区别带货与正常的健康科普?这也需要有更细化的规定。

  “神医骗局”屡打不绝,根本上还是由于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制度和手段,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震慑效应。当然,对消费者来说,药品是特殊商品,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网购药品时尤需擦亮双眼,多查查网上药店是否具备药品交易服务相关资质。只有多方合力、对症下药,才能让“神医”骗子彻底下线!(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对直播中的“行医”乱象须联合亮剑

     不能让“假白大褂”坑老屡屡得逞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让“老神医”下线 需要监管长“牙齿”

2023-02-2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作为时兴的信息传播媒介,短视频平台不能成为“神医”们的江湖,这亟需强化各方责任,加大科普力度,提升监管实效。

  “农产品”当“神药”卖,“老神医”遍地走。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些养生类账号活跃在网络直播平台,违反国家规定暗中或违法“行医”,真假难辨,扰乱市场秩序,给消费者和患者带来危害。

  “神医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提升,养生、健康类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比较火热。特别是当人们罹患疾病或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更有可能“病急乱投医”。有人说,骗子抓住了“人性弱点”。但身体健康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诉求吗?与其说是“人性弱点”,倒不如说是骗子利用了人性最善良本真的一面。

  如果说电视时代,“神医”们的营销对象多是老年群体,那么到了短视频时代,毫无疑问,他们瞄准的对象的年龄层更广了。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上当者哪怕只有万分之一,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危害不可估量。“是药三分毒”,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千人一方”“包治百病”,实际上可能没有治病救人,反而会延误病情。前几年就有媒体报道,某女士体检时发现甲状腺结节,不愿手术,找“神医”开了中药方吃了7个月,结果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受损。

  作为时兴的信息传播媒介,短视频平台不能成为“神医”们的江湖,这亟需强化各方责任,加大科普力度,提升监管实效。一方面,直播平台要“守土有责”。标着“初级农产品”的药材,在直播间里被夸大为能治多种疾病的“神药”;身着白大褂的老人,配合着主播在一旁称药、打包……商家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平台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当好“把关人”,在内容审核和流量扶持上慎之又慎,别让一些网络主播“什么都能播,什么都能卖”。

  另一方面,监管要长出“牙齿”。“神医”身处舞台前,尚且能够被看到。那如何揭开幕后产业链,有效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呢?这就需要激活法律法规的效力,鼓舞执法队伍的干劲,建立适应网络销售特点的投诉、取证机制。去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出手,明确“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实际上就是给所有医护人员下了一道直播带货禁令。那么医护人员在直播间“出镜”,如何区别带货与正常的健康科普?这也需要有更细化的规定。

  “神医骗局”屡打不绝,根本上还是由于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制度和手段,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震慑效应。当然,对消费者来说,药品是特殊商品,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网购药品时尤需擦亮双眼,多查查网上药店是否具备药品交易服务相关资质。只有多方合力、对症下药,才能让“神医”骗子彻底下线!(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对直播中的“行医”乱象须联合亮剑

     不能让“假白大褂”坑老屡屡得逞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