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用“光盘”守护节日“烟火气”

2023年01月0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用“光盘”守护节日的“烟火气”,让节俭之风融入节日的仪式感,不仅不会削弱节日喜庆祥和的氛围,反而会让节日的精神文明意涵更加厚重。当然,共同营造文明和谐、节约绿色的餐饮消费环境,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既要抓住节日,也要立足日常,这需要我们久久为功,不懈努力。

  元旦来临,春节将近。“烟火气”正在回归,餐馆也逐渐热闹起来。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感受年味儿,当然也绕不开“吃”这个字。“年年有余”是祖训,“光盘行动”是新时尚,两者虽诞生于相隔遥远的不同时代,却有着共同的精神传承,那就是勤俭节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光盘行动”既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在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粮食生产又实现“十九连丰”,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挥霍浪费的理由。无论从粮食安全层面,还是从道德法律层面,勤俭节约仍然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随着厉行节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合理用餐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行动自觉。同时也应当看到,餐饮浪费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特别是节日期间,更易反弹。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斤至360亿斤。令人痛心的数字背后,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缺乏节俭意识等,则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光盘行动”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消费者无疑是“光盘行动”的主力军。有些人把餐桌上铺张浪费当作“有面子”,实际上不过是廉价浅薄的虚荣心作祟。在绿色消费已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浪费粮食的做法,只会让自己的“落伍”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进而丢更多的“面子”。以“剩宴”为耻,以“光盘”为荣,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要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努力推动这一进程不断加速,让更多消费者参与到“光盘行动”中来,自觉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

  餐饮服务经营者同样是“光盘行动”的重要力量。反食品浪费法已于去年正式施行。当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近期,在中央文明办、商务部指导下,中国饭店协会发布倡议书《饭店餐饮企业宴会宴席反餐饮浪费指南十八条》。无论法律条文、政策措施还是行业规范,都为餐饮行业加强经营行为管理、防止食品浪费提供了重要遵循。广大经营者应当诚信守法经营,在反对餐饮浪费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主动提供“小份菜”服务等。对此,政府职能部门要保持有效监管态势,并引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律作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日是亲友聚餐的好时机,也是推进“光盘行动”的好时机。用“光盘”守护节日的“烟火气”,让节俭之风融入节日的仪式感,不仅不会削弱节日喜庆祥和的氛围,反而会让节日的精神文明意涵更加厚重。当然,共同营造文明和谐、节约绿色的餐饮消费环境,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既要抓住节日,也要立足日常,这需要我们久久为功,不懈努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经评论:持之以恒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中经评论:拒绝“剩宴” 接力“光盘行动”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用“光盘”守护节日“烟火气”

2023-01-01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用“光盘”守护节日的“烟火气”,让节俭之风融入节日的仪式感,不仅不会削弱节日喜庆祥和的氛围,反而会让节日的精神文明意涵更加厚重。当然,共同营造文明和谐、节约绿色的餐饮消费环境,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既要抓住节日,也要立足日常,这需要我们久久为功,不懈努力。

  元旦来临,春节将近。“烟火气”正在回归,餐馆也逐渐热闹起来。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感受年味儿,当然也绕不开“吃”这个字。“年年有余”是祖训,“光盘行动”是新时尚,两者虽诞生于相隔遥远的不同时代,却有着共同的精神传承,那就是勤俭节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光盘行动”既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在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粮食生产又实现“十九连丰”,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挥霍浪费的理由。无论从粮食安全层面,还是从道德法律层面,勤俭节约仍然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随着厉行节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合理用餐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行动自觉。同时也应当看到,餐饮浪费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特别是节日期间,更易反弹。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斤至360亿斤。令人痛心的数字背后,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缺乏节俭意识等,则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光盘行动”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消费者无疑是“光盘行动”的主力军。有些人把餐桌上铺张浪费当作“有面子”,实际上不过是廉价浅薄的虚荣心作祟。在绿色消费已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浪费粮食的做法,只会让自己的“落伍”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进而丢更多的“面子”。以“剩宴”为耻,以“光盘”为荣,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要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努力推动这一进程不断加速,让更多消费者参与到“光盘行动”中来,自觉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

  餐饮服务经营者同样是“光盘行动”的重要力量。反食品浪费法已于去年正式施行。当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近期,在中央文明办、商务部指导下,中国饭店协会发布倡议书《饭店餐饮企业宴会宴席反餐饮浪费指南十八条》。无论法律条文、政策措施还是行业规范,都为餐饮行业加强经营行为管理、防止食品浪费提供了重要遵循。广大经营者应当诚信守法经营,在反对餐饮浪费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主动提供“小份菜”服务等。对此,政府职能部门要保持有效监管态势,并引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律作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日是亲友聚餐的好时机,也是推进“光盘行动”的好时机。用“光盘”守护节日的“烟火气”,让节俭之风融入节日的仪式感,不仅不会削弱节日喜庆祥和的氛围,反而会让节日的精神文明意涵更加厚重。当然,共同营造文明和谐、节约绿色的餐饮消费环境,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既要抓住节日,也要立足日常,这需要我们久久为功,不懈努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经评论:持之以恒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中经评论:拒绝“剩宴” 接力“光盘行动”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