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持之以恒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2022年11月2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这个基数,就能让“光盘行动”发挥出积极作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向餐饮浪费现象坚决说“不”!

  摒弃餐饮浪费之风、倡导“光盘行动”是个老话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文件,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推出“光盘行动”等举措,“舌尖上的浪费”有所改观。但一些场合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像宴请聚会、婚宴酒席等就是重灾区,现在甚至还滋生出一些新的餐饮浪费现象,比如“网络吃播”宣扬暴饮暴食等。

  分析起来,餐饮浪费的成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受饮食观念、面子文化等的影响,一些消费者还未形成绿色消费观。比如一些消费者在餐馆请客吃饭,觉得自己花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剩点儿就显得“小气”。

  另一方面,受利益驱使,再加上餐饮业的一些供餐方式与消费需求不匹配,也造成了浪费。比如,受消费者欢迎的“小份菜”,与正常规格菜品相比,其所需的厨师投入、配菜时间等不会差太多,但价格却得拉开差距才有市场。因此,有的餐馆就会与监管部门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监管得紧,就推出“小份菜”,监管一松便取消这项服务。

  餐饮浪费行为看似小节,实则事关国计民生。要知道,钱虽然是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消费的自由,从来就不等于浪费的权力。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如果每个人都浪费一点,最终就会积聚成一个巨大数字,不仅浪费社会财富、加剧资源紧张,更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粮食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斤至360亿斤,数字触目惊心!同时,餐饮浪费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应该看到,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持续高位波动,很多地方正面临粮食危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没有改变。因此,我们更应居安思危,防止和减少“舌尖上的浪费”,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反餐饮浪费,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作出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为反餐饮浪费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中国饭店协会与全国绿色饭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饭店餐饮企业宴会宴席反餐饮浪费指南十八条》,进一步引导饭店餐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治理“舌尖上的浪费”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部门之事。全社会要进一步行动起来,持续形成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推进反餐饮浪费工作;消费者要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养成不浪费、主动打包的好习惯;餐饮企业则要从口味提升、菜式设计、供应链整合等方面下细致功夫,实实在在避免餐饮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这个基数,就能让“光盘行动”发挥出积极作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向餐饮浪费现象坚决说“不”!(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拒绝“剩宴” 接力“光盘行动”

     营造崇尚节约良好风气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持之以恒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2022-11-20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这个基数,就能让“光盘行动”发挥出积极作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向餐饮浪费现象坚决说“不”!

  摒弃餐饮浪费之风、倡导“光盘行动”是个老话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文件,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推出“光盘行动”等举措,“舌尖上的浪费”有所改观。但一些场合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像宴请聚会、婚宴酒席等就是重灾区,现在甚至还滋生出一些新的餐饮浪费现象,比如“网络吃播”宣扬暴饮暴食等。

  分析起来,餐饮浪费的成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受饮食观念、面子文化等的影响,一些消费者还未形成绿色消费观。比如一些消费者在餐馆请客吃饭,觉得自己花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剩点儿就显得“小气”。

  另一方面,受利益驱使,再加上餐饮业的一些供餐方式与消费需求不匹配,也造成了浪费。比如,受消费者欢迎的“小份菜”,与正常规格菜品相比,其所需的厨师投入、配菜时间等不会差太多,但价格却得拉开差距才有市场。因此,有的餐馆就会与监管部门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监管得紧,就推出“小份菜”,监管一松便取消这项服务。

  餐饮浪费行为看似小节,实则事关国计民生。要知道,钱虽然是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消费的自由,从来就不等于浪费的权力。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如果每个人都浪费一点,最终就会积聚成一个巨大数字,不仅浪费社会财富、加剧资源紧张,更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粮食安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斤至360亿斤,数字触目惊心!同时,餐饮浪费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应该看到,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持续高位波动,很多地方正面临粮食危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没有改变。因此,我们更应居安思危,防止和减少“舌尖上的浪费”,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反餐饮浪费,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作出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为反餐饮浪费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中国饭店协会与全国绿色饭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饭店餐饮企业宴会宴席反餐饮浪费指南十八条》,进一步引导饭店餐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治理“舌尖上的浪费”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部门之事。全社会要进一步行动起来,持续形成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推进反餐饮浪费工作;消费者要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绿色的消费理念,养成不浪费、主动打包的好习惯;餐饮企业则要从口味提升、菜式设计、供应链整合等方面下细致功夫,实实在在避免餐饮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这个基数,就能让“光盘行动”发挥出积极作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向餐饮浪费现象坚决说“不”!(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拒绝“剩宴” 接力“光盘行动”

     营造崇尚节约良好风气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