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二者都很重要,不能顾此失彼。既不能过于强调消费而忽视了投资,也不能过于强调投资而忽视了消费。消费和投资共同发力,才能保证内需持续稳定增强,拉动经济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一论述既点明了扩大内需的途径,又讲明了扩大内需的方法,为做好明年扩大内需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内需不足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一大问题。为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先后出台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措并举、部门联动,着力扩大内需,取得了明显成效。
消费不断回暖,消费信心持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1至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38.54万亿元,同比增长6.9%。与此同时,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1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19409亿元,同比增长2.9%。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8.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11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94.8%。
毋庸置疑,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二者都很重要,不能顾此失彼。既不能过于强调消费而忽视了投资,也不能过于强调投资而忽视了消费。消费和投资共同发力,才能保证内需持续稳定增强,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和投资既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也有很强的互补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新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另一部分用于当下消费,二者此消彼长。从这个角度看,消费和投资是替代关系,用于投资的多了,用于消费的就少,反之亦然。但如果从经济活动微观主体跨期决策和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的角度看,消费和投资又具有互补关系。当投资为消费提供了更为优质安全的商品、更为便捷的物流条件、更为良好的消费环境、更为适用的消费场景时,就可以激发消费潜能,而消费者动用储蓄或通过借贷增加消费,又能牵引投资增加。不仅如此,投资增加还有助于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为下一期消费提供基础,进而构成内需内部结构的正反馈机制,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随着经济运行系统性、复杂性的增强,消费和投资的互补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消费和投资的相互促进作用,以有潜能的消费牵引有效益的投资,以有效益的投资带动有潜能的消费。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增加投资效益。还要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推进供给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不断提升内需质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让消费潜力更充分地释放出来
重视消费的牵引作用 让经营主体“千帆竞发”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