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将以往监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为行政法规,从准入退出、业务规则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市场化机制,不仅有利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稳定各方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非银行支付行业合规行远,也有利于保障用户合法权益,更好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备受市场关注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正式对外公布。这意味着非银行支付迎来了行业的“基本法”。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出台的首部金融领域的行政法规,《条例》补全了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法律制度,解决了以往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法律层级低的问题,将非银行支付行业的全链条全周期监管纳入了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规模为10046.84亿笔,交易总量为348.06万亿元。非银行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支付行业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市场也暴露出一些亟待整治的问题。例如,有些机构未经许可非法从事支付业务;有些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直连,通过银行违规进行跨行清算;有的机构违规经营、挪用客户备付金;有的机构甚至为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资金转移通道。据监管部门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第三方支付领域至少产生了56张罚单,罚没总金额超过2.71亿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夯实法治基础 非银支付机构监管条例正式公布
非银支付监管条例正式公布:如何影响百万亿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