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秒杀促销“套路”多 当心“秒杀”自身信誉

2022年12月20日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秒杀、免单、半价等营销手段一直是各大电商平台和直播间的活动亮点,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围观参与。然而,在部分消费者抢单成功获得实惠的同时,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例如商品数量太少“秒没”诚意不足、机器人后台抢单暗箱操作、抢单成功却迟迟不发货、收货后商品货不对板,等等。

  别抹杀了消费信心

  秒杀作为电商充分竞争下的引流方式,其作用值得肯定。很多秒杀活动对应的价格确实远低于市场价,这往往能激发起消费者的好奇心,不仅有效提高了观看量、评论量,甚至刺激出非必要消费,对快速提升直播间、产品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

  秒杀抢购作为商家给予用户的一种优惠,既可以释放让利于消费者的信号,也可以吸引更多关注。但某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却让“秒杀”这个词有了其他含义——秒是秒到了,“杀”的却不是价格,而是消费信心和市场环境。【详细

  警惕秒杀抢购“套路”

  可以看出,秒杀抢购正在形成一些“套路”:一方面,秒杀成为纯粹的引流工具,虽然看起来诱人,实则没人能抢到;另一方面,某些所谓秒杀价格比原价还要贵。“秒杀价”比原价更贵,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更是赤裸裸的虚假宣传。【详细

  消费者的吐槽也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秒杀活动本身就不公平,太多机器人后台操盘,普通消费者根本抢不到;另一方面是秒杀成功后,商家不发货,或是货不对板。如果说秒杀是引流的手段,商品数量和活动频次的设置都是技巧问题,那么后台操盘、不发货、发的货不对板等行为,则是原则问题。这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感情,还有商家自身的信誉。【详细

  秒杀要守住诚信底线

  如今,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面临挑战,平台和商家要想获得消费者的更多信任与支持,就要适时做出改进。针对部分虚假宣传的情况,平台应加强对主播、直播间、商家的监管,完善供应链的具体流程,为消费者提供售前质量、运输送货、售后服务等具体保障,搭建好企业和用户的沟通桥梁。商家和主播也应诚信守法经营,遵守平台规章制度和市场规则,共同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详细

  在法治化的市场环境中,既要发力“监管平台”,也要强化“平台监管”。商家只有守住法律的红线与道德的底线,才能赢得发展的空间与市场的口碑。【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光明网、红网)

  V视角:

  @Hailey_0416:唉,秒杀的价格很高,真的是太坑人了。

  @宇宙少女恩雅:天天搁那秒杀,其实都是玩儿套路?。

  @巧手锦鲤:我就从来没抢到过。

  @北京高升:刚显示上架就售罄了。

  @拜拜可爱:秒杀后一直不发货怎么办?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秒杀促销很常见,但消费者却时常“秒了个寂寞”。对于这种“套路”消费者的行为,还是那句话,提醒某些心存侥幸的平台和商家,如果仅仅将秒杀活动作为引流的幌子,甚至搞暗箱操作或虚假宣传,那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需要承担法律后果。当心“秒杀”营销不成,反而“秒杀”了自身信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秒杀促销“套路”多 当心“秒杀”自身信誉

2022-12-20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秒杀、免单、半价等营销手段一直是各大电商平台和直播间的活动亮点,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围观参与。然而,在部分消费者抢单成功获得实惠的同时,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例如商品数量太少“秒没”诚意不足、机器人后台抢单暗箱操作、抢单成功却迟迟不发货、收货后商品货不对板,等等。

  别抹杀了消费信心

  秒杀作为电商充分竞争下的引流方式,其作用值得肯定。很多秒杀活动对应的价格确实远低于市场价,这往往能激发起消费者的好奇心,不仅有效提高了观看量、评论量,甚至刺激出非必要消费,对快速提升直播间、产品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

  秒杀抢购作为商家给予用户的一种优惠,既可以释放让利于消费者的信号,也可以吸引更多关注。但某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却让“秒杀”这个词有了其他含义——秒是秒到了,“杀”的却不是价格,而是消费信心和市场环境。【详细

  警惕秒杀抢购“套路”

  可以看出,秒杀抢购正在形成一些“套路”:一方面,秒杀成为纯粹的引流工具,虽然看起来诱人,实则没人能抢到;另一方面,某些所谓秒杀价格比原价还要贵。“秒杀价”比原价更贵,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更是赤裸裸的虚假宣传。【详细

  消费者的吐槽也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秒杀活动本身就不公平,太多机器人后台操盘,普通消费者根本抢不到;另一方面是秒杀成功后,商家不发货,或是货不对板。如果说秒杀是引流的手段,商品数量和活动频次的设置都是技巧问题,那么后台操盘、不发货、发的货不对板等行为,则是原则问题。这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感情,还有商家自身的信誉。【详细

  秒杀要守住诚信底线

  如今,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面临挑战,平台和商家要想获得消费者的更多信任与支持,就要适时做出改进。针对部分虚假宣传的情况,平台应加强对主播、直播间、商家的监管,完善供应链的具体流程,为消费者提供售前质量、运输送货、售后服务等具体保障,搭建好企业和用户的沟通桥梁。商家和主播也应诚信守法经营,遵守平台规章制度和市场规则,共同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详细

  在法治化的市场环境中,既要发力“监管平台”,也要强化“平台监管”。商家只有守住法律的红线与道德的底线,才能赢得发展的空间与市场的口碑。【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光明网、红网)

  V视角:

  @Hailey_0416:唉,秒杀的价格很高,真的是太坑人了。

  @宇宙少女恩雅:天天搁那秒杀,其实都是玩儿套路?。

  @巧手锦鲤:我就从来没抢到过。

  @北京高升:刚显示上架就售罄了。

  @拜拜可爱:秒杀后一直不发货怎么办?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秒杀促销很常见,但消费者却时常“秒了个寂寞”。对于这种“套路”消费者的行为,还是那句话,提醒某些心存侥幸的平台和商家,如果仅仅将秒杀活动作为引流的幌子,甚至搞暗箱操作或虚假宣传,那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需要承担法律后果。当心“秒杀”营销不成,反而“秒杀”了自身信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