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性看待“中药店跨界卖咖啡”

2022年11月04日 10:55   来源:东方网   付 彪

  在药店来一杯手冲咖啡,吃完创意点心,抬脚就能接受中医问诊……最近,京城老字号白塔寺药店办起养生咖啡馆“耀咖啡”,试营业期间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慕名前往。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中药店跨界卖咖啡,或者奶茶店和咖啡店增加“中医养生”类饮品,近来已成为一种新时髦。不少消费者在享受“养生”饮品奇妙味道的同时,也好奇是否真能有“疗效”。(11月3日《北京日报》)

  中药店跨界卖咖啡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9年,北京同仁堂就成立了“知嘛健康”新品牌,致力于国潮养生新主张。而且,在北京同仁堂入局之前,跨界咖啡赛道就已风起云涌,大咖云集。2015年,狗不理集团拿下了澳大利亚咖啡连锁品牌高乐雅在中国的永久使用权。2018年,中石油开发了“好客咖啡”;2019年,中石化推出了“易捷咖啡”。今年以来,中国邮政在厦门开设了第一家邮局咖啡店、狗不理包子成立了高乐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李宁旗下门店推出了“宁咖啡”……特步、华为、蔚来等也相继注册了咖啡商标。

  有调研显示,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逐渐养成咖啡饮用习惯,2021年全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消费者约3亿人。面对这样一个产品毛利率高、进入门槛低、市场规模庞大的市场,自然会吸引众多企业入局。但对于跨界企业来说,更看重的是以咖啡为媒介,提升自身品牌在年轻用户心中的影响力。以同仁堂为例,其对“知嘛健康”有明确的定位,咖啡并非主业生态链上的一环,而是建立与年轻群体的联系,为进军健康新零售领域引流。从根本上讲,“中药店卖咖啡”是老字号通过转型寻求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但也应看到,“中药店卖咖啡”也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跨界品牌,能引发消费者的尝鲜心理,进而获得关注,但不能以“一时网红”而论。正如业内专家表示,隔行如隔山,咖啡对于品质、场景、服务体系和客户黏性都提出了更新要求,并不是有规模效应、有资金就可以玩得转。据悉,“知嘛健康咖啡”坚持使用“养生”食材,并加入流行口感元素,以提升对消费者的粘性,其背后“有专业医师把关,不用担心副作用”。尽管如此,两年时间过去了,目前北京同仁堂的咖啡店仅有十余家,与此前计划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必讳言,在拥挤的咖啡赛道,跨界企业并不容易挤进来。那些从餐饮、茶饮行业跨界的企业,优势在于对行业较为熟悉,且具有连锁管理经验。中药店跨界卖咖啡,绝不能脱离了主业,让自己的“养生”咖啡行稳致远,还应在创新创意的同时,严格遵循中医施药的基本原则,包括有专业医师把关。对于消费者来说,一定得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如脾虚湿重就不适合喝枸杞拿铁,体质虚寒的人不适合长期饮用益母草玫瑰拿铁等。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细品邮局卖咖啡    2022年03月03日
  • ·开赌气车,人生之路会越开越窄    2020年10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理性看待“中药店跨界卖咖啡”

    2022-11-04 10:55 来源:东方网 付 彪

      在药店来一杯手冲咖啡,吃完创意点心,抬脚就能接受中医问诊……最近,京城老字号白塔寺药店办起养生咖啡馆“耀咖啡”,试营业期间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慕名前往。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中药店跨界卖咖啡,或者奶茶店和咖啡店增加“中医养生”类饮品,近来已成为一种新时髦。不少消费者在享受“养生”饮品奇妙味道的同时,也好奇是否真能有“疗效”。(11月3日《北京日报》)

      中药店跨界卖咖啡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9年,北京同仁堂就成立了“知嘛健康”新品牌,致力于国潮养生新主张。而且,在北京同仁堂入局之前,跨界咖啡赛道就已风起云涌,大咖云集。2015年,狗不理集团拿下了澳大利亚咖啡连锁品牌高乐雅在中国的永久使用权。2018年,中石油开发了“好客咖啡”;2019年,中石化推出了“易捷咖啡”。今年以来,中国邮政在厦门开设了第一家邮局咖啡店、狗不理包子成立了高乐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李宁旗下门店推出了“宁咖啡”……特步、华为、蔚来等也相继注册了咖啡商标。

      有调研显示,我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逐渐养成咖啡饮用习惯,2021年全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消费者约3亿人。面对这样一个产品毛利率高、进入门槛低、市场规模庞大的市场,自然会吸引众多企业入局。但对于跨界企业来说,更看重的是以咖啡为媒介,提升自身品牌在年轻用户心中的影响力。以同仁堂为例,其对“知嘛健康”有明确的定位,咖啡并非主业生态链上的一环,而是建立与年轻群体的联系,为进军健康新零售领域引流。从根本上讲,“中药店卖咖啡”是老字号通过转型寻求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但也应看到,“中药店卖咖啡”也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跨界品牌,能引发消费者的尝鲜心理,进而获得关注,但不能以“一时网红”而论。正如业内专家表示,隔行如隔山,咖啡对于品质、场景、服务体系和客户黏性都提出了更新要求,并不是有规模效应、有资金就可以玩得转。据悉,“知嘛健康咖啡”坚持使用“养生”食材,并加入流行口感元素,以提升对消费者的粘性,其背后“有专业医师把关,不用担心副作用”。尽管如此,两年时间过去了,目前北京同仁堂的咖啡店仅有十余家,与此前计划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必讳言,在拥挤的咖啡赛道,跨界企业并不容易挤进来。那些从餐饮、茶饮行业跨界的企业,优势在于对行业较为熟悉,且具有连锁管理经验。中药店跨界卖咖啡,绝不能脱离了主业,让自己的“养生”咖啡行稳致远,还应在创新创意的同时,严格遵循中医施药的基本原则,包括有专业医师把关。对于消费者来说,一定得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如脾虚湿重就不适合喝枸杞拿铁,体质虚寒的人不适合长期饮用益母草玫瑰拿铁等。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