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细品邮局卖咖啡

2022年03月03日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邮政前不久在福建厦门开店卖咖啡的消息一经传出,便登上了热搜。在这家名为“邮局咖啡”的店旁,不仅随处可见“自行车+挂包”“复古邮筒”等中国邮政的经典元素,消费者也可以办理邮政相关业务。据说,今年“邮局咖啡”还将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街头。

  中国邮政卖咖啡,是不是不务正业?

  要说“邮政+咖啡”的组合,其实并不离谱。为何这么说?一是中国邮政跨界咖啡有优势。虽然到邮局寄信的人少了,办汇款业务的人也少了,但中国邮政有遍布全国的门店、又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这一先天优势与底气无可比拟。二是咖啡市场风口正劲。有行业研究报告统计,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并保持20%的年化增长率。逐年扩大的中国咖啡市场,吸引各方企业争先涌入,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包括中国邮政。

  更重要的是,邮局与咖啡有着文化上的契合点,可以靠“情怀”吸引流量。边喝咖啡边寄信件,在回忆“从前慢”的同时回味着“咖啡香”,是当下许多文艺青年的心仪搭配。到邮局给远方的亲友寄张明信片,再顺便喝杯咖啡,听起来就很美妙。

  当下,咖啡赛道玩家众多,竞争相当激烈。“从前慢+咖啡香”这一组合能否演绎出效益好、口碑佳的商业模式,能否跨界而不踩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邮局咖啡”还只是起步阶段。打过卡的网友除了对店铺设计、性价比、情怀等方面赞赏有加之外,认为其饮品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在产品口味、等单时间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如何吸引更多消费者品尝这杯咖啡?这需要中国邮政将自身网点资源优势、品牌影响力巧妙地赋能咖啡业态,完善布局并实现差异化探索,进而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另外,中国邮政跨界新业态,更需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补上咖啡运营的短板。隔行如隔山。咖啡业态虽然看起来门槛低,但也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运营能力,从食品安全、供应链建设,到店面运营、人员培训和管理等都需要细致考量,对品质、品牌、场景、服务体系和客户黏性的要求也很高,看似简单的生意其实有很高的门槛,不是有规模效应、有资金就可以玩得转的。

  许多咖啡赛道的玩家都在研究适合中国市场的咖啡打法。中国邮政“研磨”出一杯好咖啡还需要多久,不妨让时间给我们答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蕾蕾)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开赌气车,人生之路会越开越窄    2020年10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细品邮局卖咖啡

    2022-03-03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邮政前不久在福建厦门开店卖咖啡的消息一经传出,便登上了热搜。在这家名为“邮局咖啡”的店旁,不仅随处可见“自行车+挂包”“复古邮筒”等中国邮政的经典元素,消费者也可以办理邮政相关业务。据说,今年“邮局咖啡”还将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街头。

      中国邮政卖咖啡,是不是不务正业?

      要说“邮政+咖啡”的组合,其实并不离谱。为何这么说?一是中国邮政跨界咖啡有优势。虽然到邮局寄信的人少了,办汇款业务的人也少了,但中国邮政有遍布全国的门店、又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这一先天优势与底气无可比拟。二是咖啡市场风口正劲。有行业研究报告统计,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并保持20%的年化增长率。逐年扩大的中国咖啡市场,吸引各方企业争先涌入,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包括中国邮政。

      更重要的是,邮局与咖啡有着文化上的契合点,可以靠“情怀”吸引流量。边喝咖啡边寄信件,在回忆“从前慢”的同时回味着“咖啡香”,是当下许多文艺青年的心仪搭配。到邮局给远方的亲友寄张明信片,再顺便喝杯咖啡,听起来就很美妙。

      当下,咖啡赛道玩家众多,竞争相当激烈。“从前慢+咖啡香”这一组合能否演绎出效益好、口碑佳的商业模式,能否跨界而不踩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邮局咖啡”还只是起步阶段。打过卡的网友除了对店铺设计、性价比、情怀等方面赞赏有加之外,认为其饮品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在产品口味、等单时间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如何吸引更多消费者品尝这杯咖啡?这需要中国邮政将自身网点资源优势、品牌影响力巧妙地赋能咖啡业态,完善布局并实现差异化探索,进而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另外,中国邮政跨界新业态,更需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补上咖啡运营的短板。隔行如隔山。咖啡业态虽然看起来门槛低,但也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运营能力,从食品安全、供应链建设,到店面运营、人员培训和管理等都需要细致考量,对品质、品牌、场景、服务体系和客户黏性的要求也很高,看似简单的生意其实有很高的门槛,不是有规模效应、有资金就可以玩得转的。

      许多咖啡赛道的玩家都在研究适合中国市场的咖啡打法。中国邮政“研磨”出一杯好咖啡还需要多久,不妨让时间给我们答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蕾蕾)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