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保持有力度的信贷投放,正是呵护市场主体、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增强信贷投放,不是为了增量而增量,而是要实现结构性增量,着力支持实体经济,重点投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
近日,人民银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在部署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时,会议强调,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这表明央行将进一步增强信贷投放。可以预期,下半年,央行将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做好“精准滴灌”的同时,持续增加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强信贷就是稳增长。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信贷是金融向实体经济输血的主要方式。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受需求收缩影响,当前市场主体资金链紧张,需要金融持续输血。此时,保持有力度的信贷投放,正是呵护市场主体、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今年以来,信贷投放力度较为强劲。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7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4.35万亿元,同比多增5150亿元;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广义货币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毋庸置疑,强有力的信贷投放对第二季度经济强势回升形成了坚实支撑。
从第二季度的数据看,经济回升态势已经形成,但还存在问题和短板,需要持续巩固。势要起而不可落。在巩固经济恢复势头的关键时刻,信贷投放力度只能增强,不能放松。然而,7月当月信贷投放表现不够理想。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07.0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1.3个百分点。面对这种情况,持续增强信贷投放是必然的政策选项。
保持强有力的信贷,既需要金融机构有贷款意愿,也需要实体企业有贷款需求。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而对于价格变动,市场主体总是会及时做出反应。提振实体经济贷款需求,还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数据显示,6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16%,比上年同期低34个基点。根据8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分别较上月下行5个基点和15个基点。这释放出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的强烈信号,有助于形成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的市场预期,从而提振信贷需求。
值得强调的是,增强信贷投放,不是为了增量而增量,而是要实现结构性增量,着力支持实体经济,重点投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此外,利率下降的同时,应注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如果没有充裕的流动性,随着信贷投放总量的增加,实际利率就会抬升,从而抵消之前降低贷款利率的效果。对此,需要未雨绸缪。(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协同提振需求稳增长
加速助力稳增长 货币政策须总量结构齐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