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受疫情影响,企业资金需求意愿不足,金融数据表现疲弱。但5月份开始,随着疫情影响逐步缓解,叠加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企业开始加速复工复产,资金需求意愿上升,金融数据出现转暖迹象。
为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在纾困实体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做厚经济基础,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货币政策应从总量结构两方面继续发力,尽快推动经济增速回归正轨,助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是货币政策继续主动发力、靠前发力,持续稳定市场预期。从属性上看,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重点任务是控制好资金总量。未来仍要以努力为实体经济提供合意的融资环境为核心任务,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持续稳定流动性供给,为各类主体提供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同时要多措并举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助力拓宽资金补充渠道,从量价两端入手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及意愿,争取做到提前投放、加快投放,确保新增信贷规模明显扩大,更好托底经济发展。
二是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持续加大对重点行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确保资金总量稳定基础上,要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资金流向的牵引作用,综合运用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落实好水利、交通、能源、新基建等领域项目的资金支持工作,形成以点带面、以结构带总量的效果,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的同时激发更多的增长点。
三是持续降低经营负担,挖掘潜在资金需求,提高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一方面,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好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和加快恢复,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自主协商调整延期时限,做好相应帮扶工作。同时,允许困难企业延期缴纳税款、养老保险等,切实降低企业经营负担、提振企业经营活力。另一方面,根据企业恢复情况,可使用贷款贴息等手段,增强低成本资金对企业的吸引力,提升其信贷需求意愿,加快资金投入。
四是强化资金流向监测,避免金融风险。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预计融资环境将稳中偏宽,为确保资金流向,对企业贷款用途要做好把关,尤其是利用优惠政策支持,例如各类专项再贷款获得的低息资金用途要做好审核工作,严控资金流向,防范资金“脱实向虚”。
(作者系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