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带娃“神器”:规范管理和百姓需求,争取双赢

2022年08月01日 07:29   来源:钱江晚报   

  最近,杭城街头出现了一种带娃“神器”——电瓶车儿童座椅。和汽车的儿童座椅很不一样,电瓶车的儿童座椅就安装在电瓶车前部的踏板区,和踏脚处差不多宽,比电瓶车座位矮一些,可以坐下一个小朋友。

  电瓶车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给很多人带去了方便,可是这样的儿童椅该不该装?到底安不安全?如何兼顾方便和安全?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有话要说。

  电瓶车带娃,重在安全

  钱江晚报评论员项向荣: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保证安全是首位的要求,特别是在携带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孩子出行的时候。

  正如报道中所说的这些做法,孩子没有得到任何防护,一旦电瓶车急刹时,孩子非常容易受伤。同时,孩子反向坐在大人后方的做法也不可取。

  虽然目前风靡的带娃“神器”——前置的电动车儿童座椅,在安全性上有所改进,但是还有很多人觉得这个儿童座椅并不能保证安全。比如出点状况一个急刹车,小孩头部容易碰到车头,并且装了这个,骑车人的双脚就不太好放了,遇到紧急情况影响反应速度。

  既然有市场有需求,企业就应该面向消费者,开发出对应的配套产品,而不是让消费者自行改造,造成安全隐患。电瓶车上空间不大,需要专业的人来加以设计,相信群策群力,总能想到办法。

  而消费者,也尽量不要选择市场上的“野路子”产品,否则一不小心给孩子带来伤害,就得不偿失了。

  规范管理,重在“引”不在“禁”

  钱江晚报评论员陈江:按照《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成年人驾驶电动自行车搭载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应当在后座使用安全座椅,并且两者都应该佩戴头盔。但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座椅乱装和不戴头盔的现象不少,给出行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一种“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声音一直存在。

  作为代步工具,电动自行车占用道路资源少,出行不怕拥堵、随到随停,很多家庭不仅用来上班,还用于接送孩子,它深受青睐,安全也因此更显重要。在各个环节之上,涉及生产企业、骑车人,交管单位等诸多层级,应从技术、制度、管理层面规范、引导其有序发展,这其实也是对政府管理智慧的一次考验。

  再说,既然这么多人的生活,享受到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便利。电动自行车该不该禁行,儿童座椅是不是禁装,就不仅仅是单纯的道路安全问题,更是涉及诸多权益相关方的民生问题。一禁了之,显然不合民意,也很难达到实际效果。所以,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重在“引”不在“禁”。

  兼顾安全和方便,要多方谋划

  钱江晚报评论员高路:电瓶车在城市公共交通、地铁四通八达的情况下使用率仍居高不下,是因为它有很多优点。接送小孩,买个菜什么的,距离不长不短,电瓶车可能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到达,若换作其他方式,比如私家车或者公交车等,可能消耗的时间多上几倍都不止,还有可能会遇到拥堵的问题。我们的城市交通中有很多公共交通不能到达的盲点,显然,相比于其它交通方式,电瓶车要灵活得多。

  小电驴就像个忠实、可靠、任劳任怨的小伙伴,默默地陪伴着市民,特别是有孩子需要照顾的家庭的出行需求。所以,这些年,针对电瓶车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但是电瓶车的使用人群却依然庞大。至少在现阶段,电瓶车还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当然,这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不管怎么说,电瓶车在诸多交通方式中,是安全系数比较低的,发生事故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电瓶车儿童座椅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怎么才能兼顾安全和方便,需要监管部门、生产厂家一起想办法。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带娃“神器”:规范管理和百姓需求,争取双赢

2022-08-01 07:29 来源:钱江晚报

  最近,杭城街头出现了一种带娃“神器”——电瓶车儿童座椅。和汽车的儿童座椅很不一样,电瓶车的儿童座椅就安装在电瓶车前部的踏板区,和踏脚处差不多宽,比电瓶车座位矮一些,可以坐下一个小朋友。

  电瓶车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给很多人带去了方便,可是这样的儿童椅该不该装?到底安不安全?如何兼顾方便和安全?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有话要说。

  电瓶车带娃,重在安全

  钱江晚报评论员项向荣: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保证安全是首位的要求,特别是在携带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孩子出行的时候。

  正如报道中所说的这些做法,孩子没有得到任何防护,一旦电瓶车急刹时,孩子非常容易受伤。同时,孩子反向坐在大人后方的做法也不可取。

  虽然目前风靡的带娃“神器”——前置的电动车儿童座椅,在安全性上有所改进,但是还有很多人觉得这个儿童座椅并不能保证安全。比如出点状况一个急刹车,小孩头部容易碰到车头,并且装了这个,骑车人的双脚就不太好放了,遇到紧急情况影响反应速度。

  既然有市场有需求,企业就应该面向消费者,开发出对应的配套产品,而不是让消费者自行改造,造成安全隐患。电瓶车上空间不大,需要专业的人来加以设计,相信群策群力,总能想到办法。

  而消费者,也尽量不要选择市场上的“野路子”产品,否则一不小心给孩子带来伤害,就得不偿失了。

  规范管理,重在“引”不在“禁”

  钱江晚报评论员陈江:按照《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成年人驾驶电动自行车搭载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应当在后座使用安全座椅,并且两者都应该佩戴头盔。但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座椅乱装和不戴头盔的现象不少,给出行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一种“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声音一直存在。

  作为代步工具,电动自行车占用道路资源少,出行不怕拥堵、随到随停,很多家庭不仅用来上班,还用于接送孩子,它深受青睐,安全也因此更显重要。在各个环节之上,涉及生产企业、骑车人,交管单位等诸多层级,应从技术、制度、管理层面规范、引导其有序发展,这其实也是对政府管理智慧的一次考验。

  再说,既然这么多人的生活,享受到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便利。电动自行车该不该禁行,儿童座椅是不是禁装,就不仅仅是单纯的道路安全问题,更是涉及诸多权益相关方的民生问题。一禁了之,显然不合民意,也很难达到实际效果。所以,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重在“引”不在“禁”。

  兼顾安全和方便,要多方谋划

  钱江晚报评论员高路:电瓶车在城市公共交通、地铁四通八达的情况下使用率仍居高不下,是因为它有很多优点。接送小孩,买个菜什么的,距离不长不短,电瓶车可能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到达,若换作其他方式,比如私家车或者公交车等,可能消耗的时间多上几倍都不止,还有可能会遇到拥堵的问题。我们的城市交通中有很多公共交通不能到达的盲点,显然,相比于其它交通方式,电瓶车要灵活得多。

  小电驴就像个忠实、可靠、任劳任怨的小伙伴,默默地陪伴着市民,特别是有孩子需要照顾的家庭的出行需求。所以,这些年,针对电瓶车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但是电瓶车的使用人群却依然庞大。至少在现阶段,电瓶车还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当然,这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不管怎么说,电瓶车在诸多交通方式中,是安全系数比较低的,发生事故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电瓶车儿童座椅的安全问题怎么解决,怎么才能兼顾安全和方便,需要监管部门、生产厂家一起想办法。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