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未成年人刷屏上瘾”需有“戒断机制”

2022年04月12日 11:10   来源:东方网   江德斌

  孩子对刷短视频上瘾,成了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前不久,记者在杭州多所中学展开调查,发现近九成学生有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习惯,近一半家长表示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沉迷短视频的现象,超半数家长认为短视频成瘾对青少年成长存在严重影响。对短视频的内容顾虑,家长们主要聚焦在负面网红、恶意炒作等方面。(4月11日《人民日报》)

  短视频的内容非常繁杂,一旦开始看,大数据算法就持续推荐相似内容,令人欲罢不能。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刷短视频都会上瘾,经常会沉迷于其中,一刷就是几个小时,甚或半夜还在刷。成年人心智已经成熟,尚且在短视频的诱惑下,难以控制住自己,放下手机罢看,更遑论缺乏自控力的孩子了。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情况,与网游上瘾一样,需要有强制性的干预措施,以及行之有效的“戒断机制”,帮助孩子摆脱短视频的牵绊。

  互联网是流量经济,流量越大,商业价值越高。短视频平台是商业化运营,基于流量利益最大化考虑,会有意迎合用户的喜好,根据点击率、停留时间、评论等参数,推送用户最感兴趣、最刺激的内容。而用户在收看喜这些短视频时,往往会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心理刺激得到满足,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逐渐沉迷上瘾。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平台的算法操控,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观看五花八门的短视频。

  长期不受限制的观看短视频,会给孩子的学习、视力、心理成长等构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在不健康内容的诱导下,而误入歧途,令广大家长为之烦恼。解决未成年人刷屏上瘾的问题,除了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做适当引导外,还可借鉴“网游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对短视频平台实施强监管,例如实名制身份验证、限制未成年人刷屏时间、净化内容等,并采取巡查、抽查、举报等监督方法,对平台的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惩罚。

  除此之外,未成年人玩网游上瘾、刷短视频上瘾,都是心理受到内容的持续刺激所致,长期使用而养成了习惯,对网游、短视频内容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很难完全戒掉,且容易反复。部分上瘾较重的孩子,会因不能玩网游、刷短视频,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弱,快乐感减弱,而出现心理抗拒、情绪低落等状态,甚至产生暴力、自杀自残等极端情况。因此,需要探索适宜的“戒断机制”,在防沉迷系统发生作用时,及时对孩子心理进行干预,避免发生悲剧事件。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主动戒掉沉迷网游、短视频的不良习惯,多一些亲子时间,帮助孩子养成户外活动、阅读等健康习惯。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体育培训火爆背后问题不能忽视    2022年02月17日
  • ·严控借“网红儿童”牟利行为    2022年01月27日
  • ·为人父母,也要“依法带娃”    2022年01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未成年人刷屏上瘾”需有“戒断机制”

    2022-04-12 11:10 来源:东方网 江德斌

      孩子对刷短视频上瘾,成了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前不久,记者在杭州多所中学展开调查,发现近九成学生有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习惯,近一半家长表示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沉迷短视频的现象,超半数家长认为短视频成瘾对青少年成长存在严重影响。对短视频的内容顾虑,家长们主要聚焦在负面网红、恶意炒作等方面。(4月11日《人民日报》)

      短视频的内容非常繁杂,一旦开始看,大数据算法就持续推荐相似内容,令人欲罢不能。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刷短视频都会上瘾,经常会沉迷于其中,一刷就是几个小时,甚或半夜还在刷。成年人心智已经成熟,尚且在短视频的诱惑下,难以控制住自己,放下手机罢看,更遑论缺乏自控力的孩子了。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情况,与网游上瘾一样,需要有强制性的干预措施,以及行之有效的“戒断机制”,帮助孩子摆脱短视频的牵绊。

      互联网是流量经济,流量越大,商业价值越高。短视频平台是商业化运营,基于流量利益最大化考虑,会有意迎合用户的喜好,根据点击率、停留时间、评论等参数,推送用户最感兴趣、最刺激的内容。而用户在收看喜这些短视频时,往往会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心理刺激得到满足,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逐渐沉迷上瘾。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平台的算法操控,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观看五花八门的短视频。

      长期不受限制的观看短视频,会给孩子的学习、视力、心理成长等构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在不健康内容的诱导下,而误入歧途,令广大家长为之烦恼。解决未成年人刷屏上瘾的问题,除了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做适当引导外,还可借鉴“网游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对短视频平台实施强监管,例如实名制身份验证、限制未成年人刷屏时间、净化内容等,并采取巡查、抽查、举报等监督方法,对平台的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惩罚。

      除此之外,未成年人玩网游上瘾、刷短视频上瘾,都是心理受到内容的持续刺激所致,长期使用而养成了习惯,对网游、短视频内容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很难完全戒掉,且容易反复。部分上瘾较重的孩子,会因不能玩网游、刷短视频,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弱,快乐感减弱,而出现心理抗拒、情绪低落等状态,甚至产生暴力、自杀自残等极端情况。因此,需要探索适宜的“戒断机制”,在防沉迷系统发生作用时,及时对孩子心理进行干预,避免发生悲剧事件。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主动戒掉沉迷网游、短视频的不良习惯,多一些亲子时间,帮助孩子养成户外活动、阅读等健康习惯。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