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激发个体活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群众从“被帮扶”积极转变为“主动致富”。要推进机会公平建设,充分调动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在做大经济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形成良性有机循环,从而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7月25日至7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浙江省委网信办、中国经济网主办的“大国之重@共同富裕”主题宣传活动在浙江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聚焦浙江共富路上的生动实践,深入浙江多个地市的社区村落和工厂企业,用文字和镜头立体式展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经验、新成效。
自去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之后,浙江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扎实推进,努力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2021年,浙江省人均GDP达到1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21年、37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位。预计2025年,浙江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至50万元群体比例将有望达到80%,20至60万元群体比例有望达到45%。
结合浙江实践,在笔者看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激发个体活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群众从“被帮扶”积极转变为“主动致富”。
共同富裕的途径绝不是政府出资补贴来提高人均收入,而是政府开路子、领导引路子、个人走路子。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不同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精准规划路线,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和培训,吸引优质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让当地群众切实感受到奋斗的奔头和甜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通过奋斗来改变命运,走向共同富裕。
扎实推动主动富裕的前提,就是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机会公平建设,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市场主体,以及国内低收入群体发掘市场机会。
针对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尤其是涉及特色农业、非遗手工业等与推动共同富裕密切相关行业的,要给予充分的扶持,包括金融服务、道路建设、渠道网络建设等,帮助其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来参与市场竞争。要通过普惠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给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他们勤劳致富。
应当说,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者都至关重要。做大蛋糕能够让群众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而分好蛋糕则是让每一个个体有切实的获得感。
想做大蛋糕,就要敢于将自身资源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浙江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名列前茅的省份之一,有着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应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与平台经济的衔接,用数字技术赋能生产、赋能经营、赋能服务,从而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进一步做大发展蛋糕,充分释放科技进步的红利,从而推动共同富裕。
分好蛋糕就是要优化分配结构。古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结构往往与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幸福感紧密相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分配这个工具,在落实按劳分配的基础上,丰富按要素分配和按知识分配,强化政府转移支付的杠杆作用,建设完善慈善公益的三次分配作用,用更加合理的分配制度来激发个体活力,在分配和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
需要强调的是,推动共同富裕是长期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系统工程。推动共同富裕,并不是一次补贴、一次帮扶就能完成的事业,要摒弃短期思维,形成适合当地的长远发展思维,着力避免出现返贫。要推进机会公平建设,充分调动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在做大经济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形成良性有机循环,从而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推动共同富裕,重在实践中听微决疑
实现共同富裕,“浙”里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