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出圈”之后,文创产业如何走稳发展之路?

2022年07月1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若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官方整活儿”要想不断“出圈”,并且稳稳抓住文创领域的“流量密码”,就必须重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才能打造实力与热度兼具的文创作品,拥抱文创产业发展的春天。

  最近,甘肃省博物馆“神马来了”IP系列的“马踏飞燕”文创产品火爆网络。从年初的“一户一墩”,到如今的“一马难求”,从故宫文创一枝独秀,到全国各地博物馆相继推出“文创雪糕”“考古盲盒”,文创话题一次又一次“出圈”。博物馆文创热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消费活力的重要载体,难怪网友都在感慨“官方整活儿,最为‘致命’”。

  一方面,近年来消费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效激发了文创消费的热情。通过挖掘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博积淀、非遗资源,文创产品的种类、形式得以不断推陈出新。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愿意为原创内容买单。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喜欢在传统中感受新意。衍生于博物馆文物的文化IP,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正精准地捕捉到此类受众的消费心理。这次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便是生动案例,它“丑萌”的形象充分调动起了年轻人的好奇心,其蕴含的“绿马保驾,健康出行”寓意,也在疫情逐渐趋缓的当下满足了人们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

  有了市场需求,文创产业自然要把握发展时机、紧跟时代脚步,逐渐走出文博机构“圈子”,汇聚各方力量,让文博“活起来”,让新业态“火起来”。

  去年,《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这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例如,去年11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首款数字文创产品在支付宝平台上线仅50秒就被一抢而空;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借助当下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出品全球文博领域首部采用混合现实技术(MR)的导览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1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三届以朝代为明确主题的“国丝汉服节”,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出的多款汉服更成为“爆款”。

  不过,目前来看,在文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抄袭”“山寨”等“顽疾”仍难以根治。例如,此前“文创圈儿顶流”玲娜贝儿和冰墩墩就都曾遭遇过盗版问题。

  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打击盗版的最大底气,来源于正版“给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最难的也是创新。版权保护之路走起来不容易,激发创新更是难上加难的“活儿”。若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官方整活儿”要想不断“出圈”,并且稳稳抓住文创领域的“流量密码”,就必须重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才能打造实力与热度兼具的文创作品,拥抱文创产业发展的春天。(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丑萌”铜奔马走红,期待更多文创激发文博新活力

     “马踏飞燕”玩偶引争议,博物馆文创之路应当怎样走?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出圈”之后,文创产业如何走稳发展之路?

2022-07-10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若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官方整活儿”要想不断“出圈”,并且稳稳抓住文创领域的“流量密码”,就必须重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才能打造实力与热度兼具的文创作品,拥抱文创产业发展的春天。

  最近,甘肃省博物馆“神马来了”IP系列的“马踏飞燕”文创产品火爆网络。从年初的“一户一墩”,到如今的“一马难求”,从故宫文创一枝独秀,到全国各地博物馆相继推出“文创雪糕”“考古盲盒”,文创话题一次又一次“出圈”。博物馆文创热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消费活力的重要载体,难怪网友都在感慨“官方整活儿,最为‘致命’”。

  一方面,近年来消费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效激发了文创消费的热情。通过挖掘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博积淀、非遗资源,文创产品的种类、形式得以不断推陈出新。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愿意为原创内容买单。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喜欢在传统中感受新意。衍生于博物馆文物的文化IP,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正精准地捕捉到此类受众的消费心理。这次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便是生动案例,它“丑萌”的形象充分调动起了年轻人的好奇心,其蕴含的“绿马保驾,健康出行”寓意,也在疫情逐渐趋缓的当下满足了人们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

  有了市场需求,文创产业自然要把握发展时机、紧跟时代脚步,逐渐走出文博机构“圈子”,汇聚各方力量,让文博“活起来”,让新业态“火起来”。

  去年,《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这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例如,去年11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首款数字文创产品在支付宝平台上线仅50秒就被一抢而空;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借助当下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出品全球文博领域首部采用混合现实技术(MR)的导览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1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三届以朝代为明确主题的“国丝汉服节”,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出的多款汉服更成为“爆款”。

  不过,目前来看,在文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抄袭”“山寨”等“顽疾”仍难以根治。例如,此前“文创圈儿顶流”玲娜贝儿和冰墩墩就都曾遭遇过盗版问题。

  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打击盗版的最大底气,来源于正版“给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不可或缺的是创新,最难的也是创新。版权保护之路走起来不容易,激发创新更是难上加难的“活儿”。若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官方整活儿”要想不断“出圈”,并且稳稳抓住文创领域的“流量密码”,就必须重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所需要的制度环境,才能打造实力与热度兼具的文创作品,拥抱文创产业发展的春天。(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丑萌”铜奔马走红,期待更多文创激发文博新活力

     “马踏飞燕”玩偶引争议,博物馆文创之路应当怎样走?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