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卖骑手日入过万 还要看到奔波劳累

2022年04月13日 07:27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网传图片显示一顺丰同城骑士4月9日实际收入达10067.75元,顺丰回应确有其事。这其中包含了用户打赏7856元(共60笔订单,每单打赏131元),每单不含打赏收入为36.9元。

  有网友表示,疫情期间人家冒着风险配送;也有网友称,不加大额打赏就不接单,这会不会助长不良风气?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只看到收入过万,没看到奔波劳累

  本报评论员陈江:实际上这特殊的一日,背后蕴藏着多少辛酸无奈。上海因疫情进入全域静态管理模式,市民“宅在家里,足不出户”成为日常生活状态,线上购物也必然随之成为最重要的消费方式。从日常用品到瓜果蔬菜,连生鲜产品需求也向线上转移,而这一切要送达用户手中,最终仍然要落实到骑手这一“人”的层面。

  需求催生了市场,特殊的市场催生了特殊的景象,也就有了骑手一天挣到了一个月的收入。这是骑手凭自己的努力挣的辛苦钱,别人没啥好眼红的。不能只看到他人挣得多,却看不到他人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事实上,像外卖骑手这类“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他们自身的生存状况和权益保护一直面临难题。我个人真的非常希望,通过这一特殊事例,或可推动外卖骑手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得到相应的提升和改善。

  事出有因,但未必情有可原

  本报评论员高路:骑手一日收入过万虽然事出有因,但未必情有可原,如此高的打赏金额还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从顺丰同城的回应看,主要来自于企业用户的打赏,并不违反之前制定的规则。

  具体到这些单是否合法合理,要看规则是否透明,是否事先告知当事企业,打赏企业是否心甘情愿,有没有强买强卖的情节,还要看配送成本有无大幅增加等。

  质疑并不难理解,无非是担心坐地起价,担心企业滥用市场地位,担心背离了最基本的物当所值的原则。多听听大家的声音对企业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有帮助的。疫情当下,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抑或是个人都需要传递共克时艰的信念,有些钱不该收的千万别收,能行个方便的何不行个方便?

  这次风波也给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了醒,尽快规范打赏环节,打赏远远超出基础费用要么是基础费用制定低了,要么是打赏太高了,都不是正常现象。需要调整一下收入结构,让市场更信服。行业针对特殊情况也需要制定特殊措施,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议。

  日入过万只是个例,将成为过去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应当说,这是特殊情况下出现的特殊事件,与当下特殊的供需关系有关。但这样的个例,也折射出在疫情防控下,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社区做了很多努力,物流配送仍然是明显的短板。

  我们也相信这种个例不会成为普遍状况。随着各地驰援上海,加上我们本身具有的丰富抗疫经验,上海的物资供应情况正在好转中,由社区组织的对各隔离居民家庭的物资配送正越来越正常和有条理,高额打赏骑手、依赖他们运送物资的情况将会改变。

  社会感谢骑手在这段时期的付出,但骑手靠打赏日入过万的情况也将变成过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守夜人扛起对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2022年01月13日
  • ·数字化成餐饮业生存考题    2021年08月05日
  • ·依法为更多灵活就业群体护航    2021年06月28日
  • ·方便面何以吹起“高端风”?    2020年10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外卖骑手日入过万 还要看到奔波劳累

    2022-04-13 07:27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网传图片显示一顺丰同城骑士4月9日实际收入达10067.75元,顺丰回应确有其事。这其中包含了用户打赏7856元(共60笔订单,每单打赏131元),每单不含打赏收入为36.9元。

      有网友表示,疫情期间人家冒着风险配送;也有网友称,不加大额打赏就不接单,这会不会助长不良风气?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只看到收入过万,没看到奔波劳累

      本报评论员陈江:实际上这特殊的一日,背后蕴藏着多少辛酸无奈。上海因疫情进入全域静态管理模式,市民“宅在家里,足不出户”成为日常生活状态,线上购物也必然随之成为最重要的消费方式。从日常用品到瓜果蔬菜,连生鲜产品需求也向线上转移,而这一切要送达用户手中,最终仍然要落实到骑手这一“人”的层面。

      需求催生了市场,特殊的市场催生了特殊的景象,也就有了骑手一天挣到了一个月的收入。这是骑手凭自己的努力挣的辛苦钱,别人没啥好眼红的。不能只看到他人挣得多,却看不到他人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事实上,像外卖骑手这类“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他们自身的生存状况和权益保护一直面临难题。我个人真的非常希望,通过这一特殊事例,或可推动外卖骑手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得到相应的提升和改善。

      事出有因,但未必情有可原

      本报评论员高路:骑手一日收入过万虽然事出有因,但未必情有可原,如此高的打赏金额还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从顺丰同城的回应看,主要来自于企业用户的打赏,并不违反之前制定的规则。

      具体到这些单是否合法合理,要看规则是否透明,是否事先告知当事企业,打赏企业是否心甘情愿,有没有强买强卖的情节,还要看配送成本有无大幅增加等。

      质疑并不难理解,无非是担心坐地起价,担心企业滥用市场地位,担心背离了最基本的物当所值的原则。多听听大家的声音对企业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有帮助的。疫情当下,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抑或是个人都需要传递共克时艰的信念,有些钱不该收的千万别收,能行个方便的何不行个方便?

      这次风波也给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了醒,尽快规范打赏环节,打赏远远超出基础费用要么是基础费用制定低了,要么是打赏太高了,都不是正常现象。需要调整一下收入结构,让市场更信服。行业针对特殊情况也需要制定特殊措施,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议。

      日入过万只是个例,将成为过去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应当说,这是特殊情况下出现的特殊事件,与当下特殊的供需关系有关。但这样的个例,也折射出在疫情防控下,尽管政府和有关部门、社区做了很多努力,物流配送仍然是明显的短板。

      我们也相信这种个例不会成为普遍状况。随着各地驰援上海,加上我们本身具有的丰富抗疫经验,上海的物资供应情况正在好转中,由社区组织的对各隔离居民家庭的物资配送正越来越正常和有条理,高额打赏骑手、依赖他们运送物资的情况将会改变。

      社会感谢骑手在这段时期的付出,但骑手靠打赏日入过万的情况也将变成过去。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