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新基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器”。推动“新基建”的意义不止于当下促投资、稳增长,更是为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基建”投资迎来新一轮热潮。从有关媒体报道和地方两会陆续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看,“新基建”是各地2022年项目投资热点之一,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新基建”投资的主要内容。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此后,“新基建”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日渐繁荣,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新基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基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新基建”热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新基建”已成为地方两会的“热词”。“新基建”项目投资已经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而且在不少地方已经从“单选项”变为“多选项”。
诚然,推动“新基建”对促投资、稳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从这些角度来理解“新基建”的意义。“新基建”之“新”,首先是新在发展理念,重在对于新产业、新业态的促进,重在对于经济质效提升机制的完善。“新基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器”。推动“新基建”的意义不止于当下促投资、稳增长,更是为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推动“新基建”要有适度超前思维。“新基建”投资是对未来的投资,要对新型基础设施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发育程度进行超前研判,可以允许短期内设施使用不充分,但不能造成长期闲置。
推动“新基建”不能淡化成本意识。“新基建”投资要量力而行,考虑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在政府积极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让市场主体唱“主角”。
推动“新基建”要因地制宜。“新基建”项目类型很多,要结合地方产业基础选择项目,适合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适合建数据中心的就建数据中心。不能有“剜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想法,要结合产业基础,紧扣产业数字化方向和数字产业化方向来选项目。
数字经济呼唤“新基建”,“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而“新基建”投资需求和投资热情也在水涨船高。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更要未雨绸缪,精准施策,抓好“新基建”投资,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基建“虎虎生威” 为稳增长注入新动能
准确把握基建投资适度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