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充电补能体系如何“喂饱”新能源车?

2021年12月27日 07:13   来源:证券日报   龚梦泽

  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40万辆的喜报言犹在耳,关于电动汽车里程和补能焦虑的问题,已从熙熙攘攘的国庆高速路上蔓延到了寒潮侵袭的北方地区。

  低温之下,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内部反应物质活性下降、电解液变得黏稠,续航里程显著下降。如此“掉电”刺激充电需求大增,本就不宽裕的充电桩资源基本靠“抢”,令数量日益增长的新能源车主苦不堪言。

  如何解决里程焦虑?业界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增加电池的密度和容量。然而,盲目增加续航里程并不明智,随着电池组尺寸的增加,充电时间也会增加。以目前技术水平,每增加1度电,意味着增加约5.5KG的重量。而且,电池容量增加还会导致可能出现异常充放电事故的风险。

  据《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以“摊大饼”著称的北京,通勤距离达11.1公里,名列国内各大城市之首。11.1公里是一个平均通勤距离,考虑到特殊因素,一般车主日常上下班可划入50公里区间。如此,一周下来300公里的通勤路程基本可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客观来看,明确用车使用场景,会远比简单粗暴地提升续航里程更有用。在目前的大交通体系下,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更符合实际用车需求,纯电动车型最合适的使用场景仍集中在高频的本地日常短途通勤上。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作为新势力中唯一混合动力车型的理想ONE能久立其间而不倒;续航120KM的五菱宏光MINI EV能战胜一众敌手,闷声稳坐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的头把交椅。

  事实上,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从来不会因为续航里程的无限提升而有所缓解。如今,动辄500公里起步的新车型不断问世,已接近甚至超越大部分小型燃油汽车的满箱油续航里程,但里程焦虑甚至不减反增。

  问题出在“质”“量”两个方面。首先,相比遍布全国大江南北的完善的加油站体系,飞速铺排建设中的充电补能体系至今仍不完善。

  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份,全国上报的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10.5万个。而截至2020年,国内加油站数量也只是11.9万座,充电桩的数量是后者的约20倍,但这一靓丽战绩却经不起推敲。

  充电桩能否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车桩比”指标很关键,比值越低,充电桩的供给越充分,充电越便利。然而,同时期我国新能源车型保有量为678万辆,车桩比例还不到3: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相关部门偏重于扶持整车,轻视了配套供应链企业和使用服务企业的生态建设,使得整个产业链发展并不均衡。早期重建桩、轻运营的发展模式下,公共充电桩废弃率高企,行业平均利用率只有4%左右。

  小小充电桩,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新能源汽车大市场。要建设更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不能光靠政府和充电设施运营商,新能源车企同样应当有所作为。从目前反馈的问题看,构建布局合理、高效完善的充电服务网络已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点。相关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为解决“在哪建”“建多少”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持;车企亦可对充电桩、换电站、移动充电车、电池包等加换电服务进行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政府与企业双管齐下,新能源车的发展与相关配套设施齐头并进,才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既可解决车主充电难的现实问题,也可成为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真正助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深房理”被查只是开端    2021年08月11日
  • ·从根上遏制学区房乱象    2021年07月07日
  • ·春运开启,在路上筑牢疫情防线    2021年01月29日
  • ·查,一定要彻彻底底地查!    2021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充电补能体系如何“喂饱”新能源车?

    2021-12-27 07:13 来源:证券日报 龚梦泽

      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40万辆的喜报言犹在耳,关于电动汽车里程和补能焦虑的问题,已从熙熙攘攘的国庆高速路上蔓延到了寒潮侵袭的北方地区。

      低温之下,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内部反应物质活性下降、电解液变得黏稠,续航里程显著下降。如此“掉电”刺激充电需求大增,本就不宽裕的充电桩资源基本靠“抢”,令数量日益增长的新能源车主苦不堪言。

      如何解决里程焦虑?业界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增加电池的密度和容量。然而,盲目增加续航里程并不明智,随着电池组尺寸的增加,充电时间也会增加。以目前技术水平,每增加1度电,意味着增加约5.5KG的重量。而且,电池容量增加还会导致可能出现异常充放电事故的风险。

      据《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以“摊大饼”著称的北京,通勤距离达11.1公里,名列国内各大城市之首。11.1公里是一个平均通勤距离,考虑到特殊因素,一般车主日常上下班可划入50公里区间。如此,一周下来300公里的通勤路程基本可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客观来看,明确用车使用场景,会远比简单粗暴地提升续航里程更有用。在目前的大交通体系下,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更符合实际用车需求,纯电动车型最合适的使用场景仍集中在高频的本地日常短途通勤上。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作为新势力中唯一混合动力车型的理想ONE能久立其间而不倒;续航120KM的五菱宏光MINI EV能战胜一众敌手,闷声稳坐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的头把交椅。

      事实上,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从来不会因为续航里程的无限提升而有所缓解。如今,动辄500公里起步的新车型不断问世,已接近甚至超越大部分小型燃油汽车的满箱油续航里程,但里程焦虑甚至不减反增。

      问题出在“质”“量”两个方面。首先,相比遍布全国大江南北的完善的加油站体系,飞速铺排建设中的充电补能体系至今仍不完善。

      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份,全国上报的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10.5万个。而截至2020年,国内加油站数量也只是11.9万座,充电桩的数量是后者的约20倍,但这一靓丽战绩却经不起推敲。

      充电桩能否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车桩比”指标很关键,比值越低,充电桩的供给越充分,充电越便利。然而,同时期我国新能源车型保有量为678万辆,车桩比例还不到3: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相关部门偏重于扶持整车,轻视了配套供应链企业和使用服务企业的生态建设,使得整个产业链发展并不均衡。早期重建桩、轻运营的发展模式下,公共充电桩废弃率高企,行业平均利用率只有4%左右。

      小小充电桩,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新能源汽车大市场。要建设更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不能光靠政府和充电设施运营商,新能源车企同样应当有所作为。从目前反馈的问题看,构建布局合理、高效完善的充电服务网络已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点。相关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为解决“在哪建”“建多少”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持;车企亦可对充电桩、换电站、移动充电车、电池包等加换电服务进行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政府与企业双管齐下,新能源车的发展与相关配套设施齐头并进,才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既可解决车主充电难的现实问题,也可成为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真正助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