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房理”被查只是开端

2021年08月11日 07:13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不久前,有网民公开举报“深房理”炒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等七部门成立联合调查处理工作组。近日,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七部门查实“深房理”存在多项违法违规问题,并对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启动问责和处罚,2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3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犹记得今年4月初,102份举报材料将矛头指向“深房理”时,该组织言之凿凿地辩称,“没有炒房,没有非法集资,没有绕开限购”。但根据通报内容,“深房理”至少涉嫌房产众筹和代持、违规套取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虚假广告宣传、隐瞒收入偷逃税款、伪造国家机关公文、非法集资等……每一条被官方证实的罪名,都在热辣辣地打着“深房理”的脸,也在明晃晃地释放信号:“房住不炒”不是一句空话,投机分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在通报内容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可能是这一条:“深房理”涉及住房按揭贷款、经营贷和消费贷等不同类别,问题贷款金额合计10.64亿元,其中,涉及经营贷3.80亿元。这还只是“深房理”一家的数据,官方查明,目前已发现的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经营贷金额共达21.55亿元。相比3月深圳对违规经营贷排查之后,查出问题贷款21笔总计5180万元,差距有40多倍!由此,“深房理”们在深圳楼市涨价潮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可想而知。

  当我们回头剖析这一典型案例,正如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所说的,“如果没有横盘或诸如会员的控诉爆雷,该组织团体大概率会一直活跃在深圳市场”。眼下,楼市暂时冷静下来了,但还有多少人在公开宣扬“深圳房价永远涨”?有多少人在信奉“人人皆可买房,直到财务自由”?还有多少“深房理”仍然在各地不动声色地敛财?就此而言,“深房理”被查只是开端,而不是结尾,相关部门要加大排查力度,绝不允许炒作楼市、哄抬房价。

  “深房理”案件还牵出了一整条令人触目惊心的炒房产业链。通报指出,“深房理”案件中有119人参与房产代持或众筹,有44人为深圳市持牌房地产中介人员,还有中介为购房者提供假的结婚证或离婚证、身份信息等伪造国家机关文书,以及虚假贷款理由、银行流水、房产信息等。一条产业链上,居然附着了这么多帮凶,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出手,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要毫不手软,该纳入行业黑名单的也要进行行业惩戒,如此,才能以儆效尤,从方方面面遏制炒房行为。

  对“深房理”相关人员启动问责和处罚,既是法律所指,也是民心所向。希望相关部门能查漏补缺,彻底扎紧精准调控的篱笆,让所有旨在投资投机的炒房者都知难而退。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从根上遏制学区房乱象    2021年07月07日
  • ·春运开启,在路上筑牢疫情防线    2021年01月29日
  • ·查,一定要彻彻底底地查!    2021年01月20日
  • ·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2020年12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深房理”被查只是开端

    2021-08-11 07:13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不久前,有网民公开举报“深房理”炒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等七部门成立联合调查处理工作组。近日,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七部门查实“深房理”存在多项违法违规问题,并对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启动问责和处罚,2名犯罪嫌疑人被逮捕,3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犹记得今年4月初,102份举报材料将矛头指向“深房理”时,该组织言之凿凿地辩称,“没有炒房,没有非法集资,没有绕开限购”。但根据通报内容,“深房理”至少涉嫌房产众筹和代持、违规套取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虚假广告宣传、隐瞒收入偷逃税款、伪造国家机关公文、非法集资等……每一条被官方证实的罪名,都在热辣辣地打着“深房理”的脸,也在明晃晃地释放信号:“房住不炒”不是一句空话,投机分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在通报内容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可能是这一条:“深房理”涉及住房按揭贷款、经营贷和消费贷等不同类别,问题贷款金额合计10.64亿元,其中,涉及经营贷3.80亿元。这还只是“深房理”一家的数据,官方查明,目前已发现的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经营贷金额共达21.55亿元。相比3月深圳对违规经营贷排查之后,查出问题贷款21笔总计5180万元,差距有40多倍!由此,“深房理”们在深圳楼市涨价潮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可想而知。

      当我们回头剖析这一典型案例,正如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所说的,“如果没有横盘或诸如会员的控诉爆雷,该组织团体大概率会一直活跃在深圳市场”。眼下,楼市暂时冷静下来了,但还有多少人在公开宣扬“深圳房价永远涨”?有多少人在信奉“人人皆可买房,直到财务自由”?还有多少“深房理”仍然在各地不动声色地敛财?就此而言,“深房理”被查只是开端,而不是结尾,相关部门要加大排查力度,绝不允许炒作楼市、哄抬房价。

      “深房理”案件还牵出了一整条令人触目惊心的炒房产业链。通报指出,“深房理”案件中有119人参与房产代持或众筹,有44人为深圳市持牌房地产中介人员,还有中介为购房者提供假的结婚证或离婚证、身份信息等伪造国家机关文书,以及虚假贷款理由、银行流水、房产信息等。一条产业链上,居然附着了这么多帮凶,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出手,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要毫不手软,该纳入行业黑名单的也要进行行业惩戒,如此,才能以儆效尤,从方方面面遏制炒房行为。

      对“深房理”相关人员启动问责和处罚,既是法律所指,也是民心所向。希望相关部门能查漏补缺,彻底扎紧精准调控的篱笆,让所有旨在投资投机的炒房者都知难而退。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